中华帝国晚期的大众文化

0
(0)

中华帝国晚期的大众文化

作者:(美)罗友枝/(美)黎安友/(美)姜士彬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原作名:PopularCultureinLateImperialChina

译者:赵世玲

出版年:2022-4

页数:740

定价:168.00元

装帧:精装

ISBN:9787303257577

内容简介
······

20 世纪70 年代末,西方史学的研究取向发生了变化。年鉴学派史学家们放弃传统年鉴学派对经济、社会和变化的研究,不再支持总体史学,他们收编了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把注意力转向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社会底层和以前不被关注的方面,如边缘人群体等,到了80 年代更转向了视个人为研究主体,以政治、饮食、服装、日常语言、身体等为研究主题的新文化史。《中华帝国晚期的大众文化》(Popular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一书便是这次史学“文化转向”所影响的产物。

作者简介
······

罗友枝(Evelyn S. Rawski),匹兹堡大学历史系教授,研究方向为近代东亚和中国近代史,着重于大众史、大众文化和社会礼俗史的研究,著有《中国南方的农业变化与农业经济》《清代中国的教育与大众文化》及《十八世纪的中国社会》(合著)等。

黎安友(Andrew J. Nathan),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系教授、东亚研究所主任,研究方向为中国政治与外交政策、比较政治等,著有《中国的民主》《中国政治变迁之路》《长城与空城计:中国寻求安全的战略》等。

姜士彬(David G. Johnson),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中国研究中心教授,早年专注中古中国士族研究,近年关注明清大众文化研究,著有《中古中国的寡头政治》《景观与祭祀:中国北方乡村生活的仪式基础》等。

目录
······

第一部分 介绍性观点

第01章 帝国晚期文化的社会经济基础 罗友枝

帝国晚期的经济

教育

刻书业

社会经济发展及其对文化的影响

第02章 中华帝国晚期的传播、阶级和意识 姜士彬

第二部分 具体的研究

第03章 乡村社会中的仪式专家和文字资料 许舒

荃湾和新界

对相关资料的分门别类

书籍和仪式专家的比较

结语

第04章 明清不同层次的白话文学受众:个案研究 何谷理

有关受众的初步考虑

关于李密生平的故事梗概

小说和戏剧变体

内容、行为准则和受众之间的关系

第05章 明清地方戏曲的社会历史情境 田仲一成

第06章 地方戏曲及其观众:香港之例 华德英

当今香港的传统戏曲

延续和中断

香港的当代观众

内容:文化和行为准则

第07章 宗教与大众文化:《三教开迷归正演义》中对道德资本的管理 贝琳

大众文化作品“三教开迷归正演义”

民众教学法

答案:宗教作为对道德资本的管理

正确管理的例证

《三教开迷归正演义》和晚明宗教

第08章 中国教门文献中的价值体系:明清宝卷 欧大年

引言

教门宝卷:文本的背景

宝卷文献的社会情境

三类宝卷中体现的价值观:教门宝卷和文学宝卷

结论性评论

第09章 中华帝国晚期白莲教的传衍 韩书瑞

白莲教的历史

诵经派

打坐运气派

异端与正统

第10章 神明的标准化:华南沿海天后的推广,960-1960年 华琛

天后神话的起源

朝廷干预:塑造一位“被认可”的神祗

两座当地庙宇:经济和社会背景

作为安定海疆象征的天后

宗教标准化进程

作为宗族霸权象征的天后

地方祭祀组织:领导与控制

对天后的认知:对表征矛盾的研究

评论 ······

近40年前的论文集,估计最大的作用是追溯明清史研究的史学史,体会文化转向的影响。罗友枝和姜士彬写的概论不错。

失望

三十年多前出版的英文论文集的中译本,所收文章本身的学术质量有些参差不齐。一些文章提出的观点至今仍有启发性(例如华琛的文章)),但也有不少文章的研究深度早已经被后来的研究远远超越。BTW:这么厚的书,翻译起来真不容易,加半颗星打四星。

书后附录英文专著的中译本比较有心。

点击星号评分!

平均分 0 / 5. 投票数: 0

还没有投票!请为他投一票。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