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的科学 : 论共情与残酷行为的起源

0
(0)

恶的科学
: 论共情与残酷行为的起源

作者:[英]西蒙·巴伦-科恩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理想国

副标题:论共情与残酷行为的起源

原作名:TheScienceofEvil:OnEmpathyandtheOriginsofCruelty

译者:高天羽

出版年:2018-9

页数:232

定价:42

装帧:平装

ISBN:9787559810397

内容简介
······

为什么有人会持刀闯进幼儿园砍杀儿童?

为什么有人会为盗取一枚戒指切下别人的手指?

为什么纳粹科学家会在俘虏身上做活体实验?

为什么有人会忽视其他同类的人性?

在哲学、宗教的思路里,人类的残酷行为通常被解释为犯下罪行者的“ 恶 ”,但这不是一个令人满意的回答 。“恶”的概念只是虚晃一枪、将问题暂时搁置,其实并没有给出答案。

本书是一位心理学家、神经科学家对“恶”进行的系统思考,他借助科学家擅长的调查、实验和分析,以“共情腐蚀”取代了“恶”:某个人作恶时,他的共情遭到了腐蚀,共情水平较常人要低很多。但在正常情况下,大多数人的共情水平不会导致极端恶行发生,虽然人们常常会不顾他人的内心感受。

这一替换看似简单,却能帮助我们摆脱价值偏见,给出预防恶行发生的思路。它同时提出了更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共情腐蚀”是如何发生的?

社会环境会对人的共情水平造成多大的影响?

为何同样遭遇“共情腐蚀”的自闭症患者一般不会作恶?

本书也许会改变你思考“恶”的方式,甚至会改变你对待“恶”的态度。

———————–

※名人及媒体推荐※

大脑状态与共情能力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这本书提供了令人着迷的解答。——特里·伊格尔顿

本书提出了一个简洁而可信的假说,借此我们能够以全新的方式来思考恶。——《纽约时报》

未来我们也许能够理解人类境况的阴暗面,而巴伦-科恩为此搭建了一个科学的基础,让这一探索更明晰了。——迈克尔·加扎尼加

作者简介
······

作者

西蒙·巴伦-科恩(Simon Baron-Cohen,1958— ),知名临床心理学家,剑桥大学精神病理学教授,剑桥大学自闭症研究中心主任,三一学院研究员。毕业于牛津大学、伦敦国王学院和伦敦大学学院。代表作有《恶的科学》《心盲》《关键的区别》《自闭症与阿斯伯格综合征》等。

译者

高天羽,笔名“红猪”。长期任《环球科学》杂志与果壳网翻译。出版译作有《遥远地球之歌》《鱼为什么放屁》《世界为何存在》《神经的逻辑》《恶的科学》《打开一颗心》等二十余种。

目录
······

致谢

第一章 对“恶”和人类残酷行为的解释

第二章 共情水平在人群中的正态分布

第三章 囚禁于自我聚焦状态中:边缘障碍、精神病态与自恋人格

第四章 在模式中寻找道德:阿斯伯格与自闭症患者

第五章 共情基因

第六章 对人类残酷行为的反思

附录一 共情商数(EQ)量表

附录二 如何识别零度共情(负面)类型的人

参考文献

人名、地名、机构名对照表

专名对照表

评论 ······

看完《我们与恶的距离》,想来补补课,结果…亮点是,使用“共情腐蚀”替代“恶”进行阐述,并由此引出“共情谱系”,并将人格障碍(边缘型、反社会型和自恋型)和自闭症(阿斯伯格和典型自闭症)统一在此理论框架下。作者说,患有阿斯伯格的人,系统化高,无法应对无规律事物。人际交往基无规律可循,因此造成障碍。想起黄执中曾说,在碰到辩论之前,有社交障碍,但后在辩论中找到天赋,因为辩论场上,话题明确,规则明确。之前看…

共情度高低和施恶行为本身之间不存在直接因果关系。以科学数据和神经学试验来简单衡量人性,结论下得未免太容易了,最后有点贩卖“共情鸡汤”。话说作者不打算再继续写本为何极权和暴政更能催生“共情腐蚀”吗?

第六章的白莲花观点怎么可能接受!

社交媒体的发达伴随爆炸式增长的言论表达,科技拉进人与人的距离,同样也切断了人的共情。
共情回路的关闭让很多人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做恶。
——
3.25.补
如果说个人作恶的原因可以与共情基因缺失产生关联,那群体作恶(如战争)也可以说成因为对自己人共情所以愤而拿起屠刀了。

点击星号评分!

平均分 0 / 5. 投票数: 0

还没有投票!请为他投一票。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