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灵的节日 : 中国中世纪的信仰与生活

0
(0)

幽灵的节日
: 中国中世纪的信仰与生活

作者:[美]太史文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中国中世纪的信仰与生活

原作名:TheGhostFestivalinMedievalChina

译者:侯旭东

出版年:1998-01

页数:256

定价:15.50元

装帧:平装

丛书:外国学者笔下的传统中国

ISBN:9787213017674

内容简介
······

本书首先综述鬼节的主要活动、在中国及东亚流行情况与鬼节的多重意义,进而提出对中国社会中宗教形态的认识。作者将社会中的宗教区分为“制度型”与“扩散型”两种,并加以修正来为鬼节定位,视之为涵盖了从扩散型宗教到制度型宗教的所有形式。由此引出对资料性质的关注,强调不同资料的价值,突出视角的多样性。最后由提示宗教形态转到具体考察佛教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

作者简介
······

作者太史文(Stephen F. Teiser),普林斯顿大学铃木大拙讲座教授、宗教学系终身教授。

太史文早年毕业于欧柏林学院,后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宗教学系,主攻东亚宗教,1986年获博士学位。太史文的博士论文题目为《中国中世纪的盂兰盆节》,这篇论文为他今后研究中国中世纪的民间信仰打下了基础,1988年,他在原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订出版了他的成名作——《中国中世纪的鬼节》(The Ghost Festival in Medieval China,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8)。

译者侯旭东,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曾在美国哈佛大学、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做访问学人。主要研究魏晋南北朝史,兼及秦汉。先后从事东晋南朝经济史、北朝民众佛教信仰与乡村社会研究。近年关注简牍,尤其是新出土的湖南长沙三国吴简的研究,并致力于探索汉魏六朝的国家形态与统治机制。

目录
······

“外国学者笔下的传统中国”总序

译者序言

原序

一、导论

鬼的传布

鬼节的意义

中国社会中宗教的诸形式

佛教在中国社会的地位

二、鬼节前史

本土宗教中的七月节庆

僧人日程

道教类似的行事

结论

三、中国中世纪鬼节史片断

四、神话背景

一个事例

目连的身世

饿鬼

母亲与僧众

结论

五、作为巫的目连

社会背景

佛教背景

作为巫的目连

结论

六、鬼节的宇宙观

《目连救母变文》中的宇宙观

背景中的鬼节宇宙观

结论

七、佛教与家庭

亲属关系的束缚

僧人的力量

结论

八、结语

社会学角度的把握

仪式角度的把握

历史角度的把握

参考书目

译后记

评论 ······

研究问题:中世纪(唐代)鬼节在世间影响有多影响?是不是仅庶民百姓才过此节?在不同背景的人眼中鬼节的意义是什么?它为什么能在中国久行不衰?是什么,为什么。

社科理论和历史材料没有有效及时地接合

看了目录挺靠谱的,现在那批做民间宗教的都没有这做得像宗教了~~

用杨庆堃的理论研究了古代的鬼节,宗教文献的人类学操作。死穴就是:在本土化过程中,道教所扮演的角色被遮蔽。(订误:P200、255,于君方;P218,钱南扬;P233,劳榦、龙彼得;P250,塚本善隆、富察敦崇)

点击星号评分!

平均分 0 / 5. 投票数: 0

还没有投票!请为他投一票。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