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写作中的现代性问题

0
(0)

文学史写作中的现代性问题

作者:李杨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培文

出版年:2018-10

页数:395

定价:75.00元

装帧:平装

丛书: 培文书系·文学与当代史丛书

ISBN:9787301295441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跳出“重写文学史”的怪圈,将文学史问题置于“知识考古/谱系学”的视域,其关注重心不是“历史本身”,而是构造“历史本身”的解释、工具和方法。通过探询各种以“文学”或“文学史”为名的话语之所以产生的条件,追问我们的文学史写作是在哪些潜在的框架中展开的。

正如作者在阐述中不仅仅借助了文学领域的知识资源,还广泛涉及文化史和当代哲学,这本书的启发意义也不限于文学专业,而是对理解普遍的人文学科的现代建制都有帮助。

作者简介
 · · · · · ·

李杨,湖南长沙人。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专著有《抗争宿命之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1942—1976)研究》《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文学史写作中的现代性问题》《光晕——文化政治视域中的延安文艺》(即出)等。编著有《读电影——经典艺术电影》《读电影——最新艺术电影》《深圳新文学大系》等。

目录
 · · · · · ·

导论“知识考古/谱系学”视阈中的文学史问题 1

第一节从“重写文学史”到“知识考古学”与“知识谱系学” 2

第二节“知识”与“文学性” 14

第三节“知识化”与“价值评判” 23

第一章“文学史”与“历史” 31

第一节“历史”之建构 33

第二节“历史”宰制下的“中国文学史”写作 45

第三节“历史”宰制下的“中国新(现代)文学史”写作 69

第二章“文学史”与“制度” 106

第一节制度转换:从“天下中国”到“民族国家” 112

第二节“文学史”的功能 125

第三节制度规约下的“文学史”写作 137

第三章“反文学史”命题 150

第一节没有晚清,何来“五四”? 151

第二节没有“现代文学”,何来“古代文学”? 170

第三节没有“当代文学”,何来“现代文学”? 179

第四章“左翼文学”的“现代性” 191

第一节没有“五四文学”,何来“左翼文学”? 198

第二节道德批判与知识反省——以巴金《随想录》为例 219

第五章几个“关键词” 267

第一节“文学性” 268

第二节“个人性” 281

第三节“日常生活” 295

第六章“中国问题”、“中国方法”与“中国性” 315

第一节民族国家框架中的文化认同 318

第二节“国学”即“西学” 333

第三节“普遍性”与“特殊性” 347

第四节“中国性”及其“中国的现代性” 362

结语文学的“内”与“外” 374

2006年版后记 393

2018年版后记 395

“文学史写作中的现代性问题”试读
 · · · · · ·

导论 第一节 从“重写文学史”到“知识考古学”与“知识谱系学”
“重写文学史”并不仅仅是80年代的文学史问题。在某种意义上,所谓的“文学史写作”就是对文学史的不断“重写”。以中国新文学史的写作为例,从五四时期胡适等人的文学史著述为启蒙主义文学史观奠基,到30年代中期的《中国新文学大系》确立启蒙主义立场的新文学经典,从30年代开始的新文学写作向左转到王瑶的《中国新文学…

  • 导论

评论 ······

最初是看王德威得知的此书,断断续续拖了一个学期才看完。最大的优点是讲方法,说人话,不装逼,成功做到了授人以渔。不过第六章对中国性、中国问题、中国方法的讨论看的还是挺晕的,统统被李杨打成了借西方来反对西方的吊诡怪圈,这里把西方完全等同于现代的做法不是很让人信服。看一遍当然是不行啦,有时间重新梳理。

看来我对凉老师的滤镜都是有理由的🥰

五年前标注的时候提到了“要重读”,结果重读之后发现其时的激动已经消逝。深入历史比泛泛而谈要难

運用傅柯的知識考古學/譜系學考察文學史本身的解釋、工具和方法,這種知識、學科、話語體系為什麼會出現在這個時間、地點和地位,不僅問題意識極為出色,理論分析也見功力,附帶複習了一把形式主義、結構主義、東方主義、民族/國家主義批評論。在學科話語體系和社會權力結構雙向制約中,文學史再書寫走投無路難逃宿命。#讀而靈#041

点击星号评分!

平均分 0 / 5. 投票数: 0

还没有投票!请为他投一票。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