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史”传统

0
(0)

中国“诗史”传统

作者:张晖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修订版

出版年:2016-3-15

页数:372

定价:49.00

装帧:精装

丛书: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

ISBN:9787108056306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从《本事诗》开始,往下搜罗了两宋到明清重要的“诗史”论述,完整地勾画出中国文学批评史与“言志”的抒情传统并立的另一个以“诗史”标目的纪实传统。全书征引文献丰富,分析透彻,在对《本事诗》、明代复古诗论及清初王夫之、钱谦益“诗史”观念的讨论中均提出饶有新意的结论。

作者简介
 · · · · · ·

张晖(1977—2013) 上海崇明人,南京大学文学学士、硕士,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哲学博士、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博士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中国诗学、词学、清代文学和古典文学理论,2013年3月15日因急性白血病在北京猝然去世。著作还有《龙榆生先生年谱》(2001)、《诗史》(2007)、《清词的传承与开拓》(合著,2008)、《无声无光集》(2013)、《帝国的流亡: 南明诗歌与战乱》(2014)、《朝歌集》(2014)、《易代之悲:钱澄之及其诗》(2014)、《张晖晚清民国词学研究》(2014);整理作品有《施淑仪集》(2011)、《忍寒诗词歌词集》(2012)、《陈乃文诗文集》(2014);编著有《量守庐学记续编:黄侃的生平和学术》(2006)、《忍寒庐学记:龙榆生的生平和学术》(2014)、《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陈世骧古典文学论集》(2015)、《龙榆生全集》(2015)。

目录
 · · · · · ·

引言

第1章 “诗史”说的最初形态:重读《本事诗》

第一节 李白故事与“诗史”概念的产生

第二节 孟棨“诗史”说的理论背景:《春秋》义理与“缘情”

第2章 以诠释杜诗为中心的宋代“诗史”说

第一节 宋代“诗史”说的历史分期

第二节 仁宗末年到哲宗初年(1060-1090)间“诗史”概念的内涵

第三节 徽宗、钦宗朝(1101-1127)“诗史”概念的内涵

第四节 南宋至元初(1127-1286)“诗史”概念的内涵

第五节 宋末元初“诗史”概念的运用

第3章 走出杜诗:明代“诗史”理论的建构

第一节 明初至前七子对杜诗叙事的看法

第二节 明中后期复古诗论对“诗史”概念的讨论

第三节 复古诗论对“诗史”概念起源的考证

第4章 “情景交融”理论中的王夫之“诗史”说

第一节 “诗不可以史为”

第二节 “诗史”的标准

第三节 “情景事合成一片”:王夫之“诗史”说的理论基础

第5章 明清之际“以诗为史”观念的确立

第一节 诗本于史:钱谦益、黄宗羲等人的“诗史”说

第二节 诗之用“有大于史者”:施闰章、屈大均、方中履等人的“诗史”说

第三节 笼罩在“以诗证史”观念下的清初“诗史”说

附:诗与史的交涉——钱澄之《所知录》“以诗为史”的书写样态

第6章 清代“诗史”说举隅

第一节 “比兴”说

第二节 阐发旧说的“诗史”说

第7章 “诗史”说的理论意义

第一节 “诗史”的主要内涵和理论意义

第二节 “诗史”说与中国抒情传统论述的关系

第三节 对明清以降“以诗为史”传统的反省

附录一 “诗史”的发现与阐释——“诗史”问题的现代研究(1934-2010)

附录二 “诗史”问题研究知见书目

附录三 历代冠以“诗史”称号的诗人名录

征引文献

代后记:从《诗史》到《中国“诗史”传统》 (徐雁平)

修订说明

评论 ······

比起“诗史”之论,更像是一本对明清之际诗学问题的另一种归纳式阐释。“将问题或史料置入历史语境,显现它们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而不是为了追求系统与条理,作单向度色线性处理。”以及“克服文献主义”的倾向让本书价值在于“一个更为广阔、真实、丰富的历史阐释空间”,而不是文献或批评本身。

全书是对“诗史”一词的历时梳理,走的完全是文献学的路子,搜罗很扎实,但我始终对一事持怀疑态度:正如作者所引严志雄的译本,钱谦益的“诗史”可以理解为Poet-historian或Poetry-history两种完全不同的内涵,在缺乏逻辑论证的古代(乃至近代)中国,我们难道仅仅通过一些玄而又玄的“诗话”或者日记中的只言片语就可以总结出一个人对一个概念的定义吗?李慈铭恐怕也很难认同他对“诗史”的定义就是…

文献极其扎实,想写相关论文一定要看的书。只是在梳理过程中,明明已经提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细节,但接续论述时都划走了,着实很可惜,或许是大框架下的影响吧。

点击星号评分!

平均分 0 / 5. 投票数: 0

还没有投票!请为他投一票。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