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空间 : 文化记忆的形式和变迁

0
(0)

回忆空间
: 文化记忆的形式和变迁

作者:(德)阿莱达·阿斯曼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文化记忆的形式和变迁

原作名:Erinnerungsräume:FormenundWandlungendeskulturellenGedächtnisses

译者:潘璐

出版年:2016-3

页数:520

定价:70

装帧:平装

丛书: 历史的观念译丛

ISBN:9787301263945

内容简介
 · · · · · ·

何谓“记忆”?它的机制、媒介、功能是怎样的?诸如此类的问题,近年来已经引起历史、生物科学、信息科学、政治学、哲学、宗教和艺术学等诸多学科的关注。阿莱达·阿斯曼在本书中运用各种研究工具,以文学经典、装置艺术等具有象征形式的传承的全部内容为研究对象,细致考索了文化记忆的种种功能和媒介的形式及变迁,为“文化记忆”搭建了丰富、深刻而又颇具解释力的理论框架。

本书与《文化记忆》一起,被视为“文化记忆”理论的奠基之作。

阿莱达·阿斯曼这本书不仅带领我们徜徉于文化史的长廊,更为我们描绘了记忆对于建构身份认同的意义……这段旅程中最激动人心、也是最具政治意义的一段在于,她揭示了记忆与灾难有着何等密不可分的联系。

——伊丽莎白·布隆芬,《南德意志报》

这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提出了很多新问题,激励更深入的研究。在近些年的文化学研究的相关论域中,阿莱达·阿斯曼的《回忆空间》具有毋庸置疑的突出地位。

——布里吉特·迈耶尔,法兰克福大学

1992年,著名埃及学家扬·阿斯曼出版了里程碑式的名著《文化记忆》,关注的是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作为记忆和回忆形式的嬗变……阿莱达·阿斯曼的《回忆空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文化记忆》的延续和回应,她把目光投向了近代的文化记忆问题。

——米夏埃尔·施密特,《文学批评》

《记忆空间》的一个明显的优点是,作者多年来持续跟踪相关讨论,将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和梳理;以此为基础,对不同关注点、此前只受到泛泛研究的许多事例进行了前所未有的透彻阐释。

——大卫·米基雷,《文化诗学》

作者简介
 · · · · · ·

阿莱达·阿斯曼(Aleida Assmann),德国康斯坦茨大学英美文学系荣休教授,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等多所高校客座教授。在英语文学和记忆研究领域著述颇丰。近年主要从事德国“二战”后的记忆问题,文学与社会中的代际关系,以及记忆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她与扬·阿斯曼(Jan Assmann)一起,贝视为“文化记忆”理论的奠基人。

目录
 · · · · · ·

“历史的观念译丛”总序

前言

导言

第一部分 功 能

第一章 记忆作为“术”和“力”

第二章 纪念的世俗化——记忆、声望、历史

第三章 莎士比亚历史剧中的回忆之争

第四章 华兹华斯与时间的伤口

第五章 记忆的箱子

第六章 功能记忆与存储记忆——回忆的两种模式

第二部分 媒 介

第一章 回忆的隐喻

第二章 文字

第三章 图像

第四章 身体

第五章 地点

第三部分 存储器

第一章 档案

第二章 存续、朽坏、残余——存储的难题以及文化的经济学

第三章 在遗忘的荒原上的记忆模拟——当代艺术家的装置作品

第四章 记忆作为苦难宝藏

第五章 档案之外

结语 于文化记忆的危机

文献版本说明

索引

译后记

评论 ······

第一部分“功能”对“记忆”进行了简单的知识考古,廓清了文化记忆的话语场 ; 第二部分“媒介”将文化记忆研究与前沿的媒介学接驳,在中介-及物的视角下,更新了文化记忆研究的语域 ; 第三部分“存储器”进一步发展了媒介视角的讨论,其中“档案”与“当代艺术”部分,更是灵光丛生,一片神行。全书内容博雅而论辩清明,或许是我今年读到的收获灵感最多的书。

回忆之存储、建筑、模塑、迁变。

我觉得阿斯曼过度发散的兴趣其实阻碍了她深入地对“回忆空间”进行讨论。书的大框架很有趣,媒介、功能和存储这三个东西其实是同一记忆形式在三个面向上的呈现,而这里面的关键所在则恰恰不是阿斯曼借以开篇的功能,而是在存在形式上具有思路决定性的“媒介”部分。“图像-文字”对立的引入充分表明了阿斯曼的思路线索,这是基于“自我”而展开记忆讨论的一个必然逻辑,但也是在这里,阿斯曼在尚没捋清这两个机制的情况下就急切奔…

CS和media研究的交汇/ 读的时候一直在怀疑作者真的没用mediology吗

点击星号评分!

平均分 0 / 5. 投票数: 0

还没有投票!请为他投一票。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