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社会分层

0
(0)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

作者:李强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2019-6-1

页数:535

定价:59.00元

装帧:平装

丛书: 中国社会学经典文库

ISBN:9787807682578

内容简介
 · · · · · ·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研究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状况的全景式杰作。作者李强教授是中国社会学界的领军人物,潜心研究社会分层数十年。同时这本书又通俗易懂,和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即使是大众读者,也应该了解自己身处的社会阶层以及个人未来命运。无论是社会学研究者还是大众读者,都可以 从这本中国当代社会学经 典之作中获得必要的启示。

—————————————————-

【内容简介】

社会分层在任何社会、任何历史时期都是客观存在的,《当代中国社会分层》对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分层的历史形成、现实状况、未来走向做了全方位探讨。中国社会结构在过去是一个倒“丁字型”结构,但随着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中国社会现现在已经形成了“土字型”结构。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有赖于中国中产阶层的发展壮大。而社会学研究已经证明,在现代社会中,中产阶层是维系社会平稳发展的最重要的社会力量。一个规模庞大、构成多元的中产阶层,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经济、思想意识形态基础。本书还对中国贫富差距等问题也做了有意义的探讨和研究。

—————————————————-

【专家推荐】

这是一本基于中国经验和中国研究的社会分层集大成之作,标志着中国社会学社会分层研究的成熟,也是一本教科书式的社会分层研究典范。

——李培林,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教授

这部著作是李强教授在社会分层领域长期耕耘、潜心研究的集大成者,寓理论洞见于丰富经验材料之中,反映了作者对 中国社会的深刻理解和深度开掘,生动展现了中国社会的演变历程,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前沿研究问题。

——周雪光,斯坦福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是李强教授多年研究社会分层的扛鼎之作。该书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具体的调研数据,全景式地展现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分层结构。欲深入了解当代中国社会,不能不读《当代中国社会分层》。

——俞可平,北京大学讲席教授、政府管理学院院长

李强是中国最资深的社会学家之一,几十年聚焦在社会分层的经验研究和理论分析之上。他的一系列著作在海外学界极有影响。这本《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出版,将显著推动华人学者的相关研究和教学。

——丁学良,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哈佛大学博士

作者简介
 · · · · · ·

李强,1950年生于北京,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北京市社会学会会长。曾任中国社会学会会长,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等。研究领域涉及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城市社会学、应用社会学、社区研究等。兼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第七届社会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等,任多种学术刊物的编委。著有《多元城镇化与中国发展》《社会分层十讲》《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等著作20余种,发表学术论文270多篇。曾获得“全国模范教师”称号,并多次获得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学术奖励。

目录
 · · · · · ·

序言 ……………………………………………………………………………………………. 1

第一章. 中国社会分层概述……………………………………………………………. 1

一、什么是社会分层……………………………………………………………..1

二、什么是社会结构?………………………………………………………….6

三、谁得到了什么?为什么得到?. ………………………………………..8

四、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分层对于我们有什么意义?. …………..12

第二章. 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特征. ………………………………………………. 15

一、社会分层差异巨大………………………………………………………..15

二、城乡分野……………………………………………………………………..16

三、金字塔社会结构……………………………………………………………18

四、身份等级社会……………………………………………………………….19

五、官民社会……………………………………………………………………..20

六、精英层的巨大作用………………………………………………………..22

七、社会基层群体的重大社会功能. ………………………………………27

八、社会流动机制的特点…………………………………………………….28

九、家庭纽带弥合社会差异的重要功能………………………………..30

第三章. 社会分层的四个实验………………………………………………………. 32

一、打碎原有阶级结构的实验……………………………………………..32

二、恢复社会结构的实验…………………………………………………….38

三、改变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实验. ………………………………………44

四、缓解工业社会中社会矛盾冲突的实验…………………………….52

第四章. 现代社会结构变迁趋势分析…………………………………………… 60

一、现代化国家社会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60

二、对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理论分析……………………………………65

三、对改革以前身份制两个方面的分析………………………………..70

. . 1.. 城乡分割的身份制度………………………………………………..70

. . 2.. 对城市中干部与工人两种身份分层机制的分析. ………….72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 75

一、身份制的变迁……………………………………………………………….75

二、单位制的变迁……………………………………………………………….81

三、经济分层取代政治分层…………………………………………………84

四、社会中心群体与社会边缘群体关系的变化……………………..85

五、新的社会阶层的形成…………………………………………………….88

第六章. 政治分层与经济分层………………………………………………………. 98

一、关于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关系的研究…………………………….98

二、经济分层差距的变迁…………………………………………………..103

三、政治分层差距的变迁…………………………………………………..109

第七章. “整体型社会聚合体”与“碎片化”利益群体………………. 118

一、“整体型社会聚合体”与我国改革前社会群体形态. ………. 118

二、从“整体型社会聚合体”向“碎片化群体”的变迁. …….. 122

三、群体的“碎片化”与社区的“碎片化”………………………… 127

第八章. 中国社会的四个利益群体. …………………………………………….. 134

一、特殊获益者群体………………………………………………………….137

二、普通获益者群体………………………………………………………….140

三、利益相对受损群体………………………………………………………146

四、社会底层群体……………………………………………………………..153

第九章. 怎样测量社会分层?…………………………………………………….. 161

一、研究经济收入和经济地位测量的难度………………………….. 161

二、测量贫富差距、地位差别的具体方法………………………….. 165

. . 1.. 不平等指数方法……………………………………………………..165

. . 2.. 五等份的方法…………………………………………………………166

. . 3.. 基尼系数的方法……………………………………………………..167

. . 4.. 社会经济地位量表………………………………………………….169

. . 5.. 国际社会经济职业地位指数(ISEI)………………………… 171

. . 6.. 自我的评价与他人的评价………………………………………. 173

三、职业声望测量……………………………………………………………..175

第十章. 从“倒丁字型”向“土字型”社会结构的变迁…………….. 191

一、采用国际社会经济职业地位指数(ISEI)方法

. . 测量社会结构……………………………………………………………..192

二、剖析从“倒丁字型”到“土字型”:中国四大群体

. . 所发生的变化……………………………………………………………..201

. . 1.. 农民群体的变化……………………………………………………..202

. . 2.. 体力工人群体所发生的变化. …………………………………… 203

. . 3.. 技术工人群体所发生的变化. …………………………………… 205

. . 4.. 其他白领群体所发生的变化. …………………………………… 206

三、“倒丁字型”向“土字型”社会结构变迁

. . 意味着什么?……………………………………………………………..207

. . 1.. 从“倒丁字型”到“土字型”是一种比较明显的

. . . .社会进步. ……………………………………………………………….207

. . 2.. 不能忽视“土字型社会”的社会结构紧张问题. ……….. 213

. . 3.. 怎样推进我国社会结构优化,最终实现“橄榄型”

. . . .社会结构?. ……………………………………………………………216

第十一章. 中国社会分层的四个世界…………………………………………. 221

一、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四个世界. ……………………………………. 222

. . 1.. “政治经济社会区域体”的分化………………………………. 223

. . 2.. 社会分层结构的“四个世界”………………………………….. 227

二、“城市—农村”两个世界……………………………………………..228

. . 1.. “城市—农村”两个世界的结构差异……………………….. 228

. . 2.. “城市—农村”两个世界分化的机制……………………….. 231

三、“中小城市—超大城市”的两个世界……………………………. 236

. . 1.. “中小城市—超大城市”两个世界的差异………………… 239

. . 2.. “中小城市—超大城市”两个世界分化的机制. …………. 240

三、讨论:“四个世界”的影响、原因与应对……………………… 244

. . 1.. “四个世界”带来的影响………………………………………… 245

. . 2.. “四个世界”产生的原因………………………………………… 247

. . 3.. 打破“四个世界”分割的应对策略…………………………. 248

第十二章. 关于中产阶级的理论与发达经济体的中产

. . . . . 阶级现状…………………………………………………………………… 251

一、中产阶级理论的来源…………………………………………………..252

二、统一的中产阶级还是分裂的中产阶级………………………….. 257

三、关于东亚中产阶级的研究…………………………………………… 260

. . 1.. 萧新煌教授等关于东亚中产阶级研究的主要方面…….. 260

. . 2.. 萧新煌等关于东亚中产阶级特点的分析………………….. 260

. . 3.. 高承恕教授关于中国台湾地区中产阶级的研究. ……….. 263

四、西方国家中产阶级的现状…………………………………………… 264

第十三章. 谁是中国的中产阶层?. …………………………………………….. 270

一、什么是区分中产阶层的标准?. ……………………………………. 270

二、中产阶层与中等收入群体…………………………………………… 280

三、中国中产阶层的五个集团…………………………………………… 287

四、中国中产阶层的社会功能与社会责任………………………….. 291

第十四章. 中国中产阶层的结构分析…………………………………………. 293

一、中国中产阶层的城乡结构问题. ……………………………………. 294

. . 1.. 中产阶层越来越集中在城市,城乡的差距

. . . .越来越大. ……………………………………………………………….294

. . 2.. 城市地区已接近“橄榄型”,农村则仍然是

. . . . “倒丁字型”. ……………………………………………………………295

. . 3.. 中产阶层发展在城乡方面的主要问题……………………… 296

二、中国中产阶层的区域结构问题. ……………………………………. 297

. . 1.. 中产阶层越来越集中在东部地区,区域间的差距

. . . .越来越大. ……………………………………………………………….297

. . 2.. 东部地区已接近“橄榄型”,中西部地区则仍呈

. . . . “倒丁字型”. ………………………………………………………………………………298

3.. 中西部地区中产阶层发展的问题. …………………………………… 298

三、中国中产阶层的产业结构问题. ……………………………………. 300

. . 1.. 第三产业是中产阶层壮大的主要就业领域………………. 300

. . 2.. 第二、第三产业内中产阶层已占较大比例,第一产业

. . . .则存在精英流失的问题………………………………………….. 301

. . 3.. 中产阶层发展在产业方面的主要问题……………………… 302

四、怎样解决中国中产阶层的结构问题……………………………… 304

. . 1.. 中产阶层不等于中等收入群体,壮大中产阶层,需要

. . . .增加老百姓的收入、调整产业结构、普及教育……….. 304

. . 2.. 推动农村、中西部中产阶层的壮大,实现

. . . .均衡发展. ……………………………………………………………….305

. . 3.. 扶持农民工通过技术晋升、自主经营进入

. . . .中产阶层. ……………………………………………………………….306

第十五章. 市场转型与中国中产阶层的代际更替……………………….. 307

一、市场转型三阶段与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 309

二、市场转型与传统中间阶层的衰落…………………………………. 312

三、新的中间阶层的形成与代际更替…………………………………. 321

. . 1.. 年轻一代的崛起……………………………………………………..321

. . 2.. 三种收入图形的比较………………………………………………322

. . 3.. 对新生代的分析……………………………………………………..324

. . 4.. 新生代对全国的解释力…………………………………………..325

. . 5.. 结论………………………………………………………………………327

第十六章. 中国中产阶层的生活水平与生活方式……………………….. 329

一、探索中产阶层生活水平与生活方式的重大意义……………. 329

6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

二、中产阶层、中等收入群体和中等生活水平…………………… 332

. . 1.. 收入方面. ……………………………………………………………….333

. . 2.. 财产方面. ……………………………………………………………….335

. . 3.. 消费结构. ……………………………………………………………….336

. . 4.. 生活方式. ……………………………………………………………….337

. . 5.. 主观生活态度…………………………………………………………338

三、中国中等生活水平的测量与分析…………………………………. 339

. . 1.. 收入方面,达到中等生活水平经济标准的

. . . .为 23.48%……………………………………………………………….341

. . 2.. 财产方面,住房拥有率非常高,汽车和金融理财产品

. . . .拥有率则甚低…………………………………………………………342

. . 3.. 生活方式方面,中国居民家庭每年在文化娱乐和旅游

. . . .方面的支出及居住在中产社区的比例都偏低…………… 345

四、怎样提升中国居民的生活水平?…………………………………. 345

. . 1.. 调整收入差距,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346

. . 2.. 加快激活农村金融理财市场. …………………………………… 347

. . 3.. 因地制宜,合理引导汽车市场………………………………… 348

. . 4.. 加速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培育形成中产

. . . .生活方式. ……………………………………………………………….348

第十七章. 中国中产阶层发展状况的国际比较…………………………… 350

一、为什么要将中国中产阶层发展做国际比较?……………….. 350

二、中国中产阶层发展水平的国际比较……………………………… 352

三、中国中产阶层规模偏小、比例偏低的原因…………………… 356

. . 1.. 居民家庭收入水平明显偏低. …………………………………… 356

. . 2.. 居民可支配收入占 GDP 的比例严重偏低………………… 356

. . 3.. 初次分配中的居民所得偏少,企业所得偏多…………… 358

. . 4.. 贫富分化严重,导致中产阶层难以巩固壮大…………… 360

. . 5.. 财产性收入机会不均等,“赢家通吃”

. . . .侵蚀社会公平…………………………………………………………361

四、怎样实现扩大中产阶层的目标?…………………………………. 363

. . 1.. 构建公平公正的财富增长环境,重点完善

. . . .农村资本市场…………………………………………………………364

. . 2.. 企业和政府适度让利于居民,普遍提高居民收入…….. 364

. . 3.. 针对技术工人和新型职业农民等重点群体,

. . . .实施收入激励计划………………………………………………….365

. . 4.. 针对大学生和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实施中产职业

. . . .计划………………………………………………………………………365

. . 5.. 推进教育资源均等化,从根本上遏制贫富分化. ……….. 366

第十八章. 中产过渡层与中产边缘层…………………………………………. 368

一、什么是“中产过渡层”与“中产边缘层”…………………….. 368

二、中国中产过渡层与中产边缘层的结构剖析…………………… 372

. . 1.. 两种不同类型的中产边缘层、过渡层……………………… 373

. . 2.. 在不同类型城市中的中产层与中产边缘层………………. 374

. . 3.. 中产过渡层与中产边缘层的职业群体分析………………. 376

三、中产过渡层与中产边缘层的政策辅助与中产

. . 社会的培育. ………………………………………………………………..380

. . 1.. 边缘中产的社会地位极其不稳定,亟需政策辅助…….. 380

. . 2.. 大学毕业生的政策辅助…………………………………………..381

. . 3.. 技术工人边缘中产层的政策辅助…………………………….. 383

. . 4.. 城镇化、市民化与中产边缘层的辅助政策………………. 385

第十九章. 我国“中产社会”形成的三条重要渠道……………………. 388

一、形成中产地位的正规教育渠道. ……………………………………. 388

二、进入中产地位的专业技术渠道. ……………………………………. 390

三、进入中产地位的市场渠道…………………………………………… 392

四、怎样为中国中产社会的形成拓宽渠道?………………………. 395

. . 1.. 怎样拓宽中产社会的教育渠道?…………………………….. 395

. . 2.. 怎样拓宽中产社会的专业技术渠道?……………………… 398

. . 3.. 怎样进一步拓宽中产社会的市场渠道……………………… 401

第二十章. 农民工地位上升研究. ………………………………………………… 407

一、社会地位变化的一般规律与对农民工的分析……………….. 407

二、社会地位是怎样获得的:劳动技术与地位变迁的关系….. 413

三、中国城市农民工技术与社会地位关系的调研数据. ………… 422

四、扩大中产阶层的国际比较与中国技术评级的制度建设….. 428

第二十一章. 关于当前的高收入群体…………………………………………. 434

一、怎样调查高收入群体?……………………………………………….434

二、谁是高收入群体?………………………………………………………437

三、高收入群体的年龄、教育与社会来源………………………….. 442

四、高收入群体与住房………………………………………………………447

第二十二章. 转型时期城市“住房地位群体”…………………………….. 452

一、怎样理解中国现阶段的住房地位群体………………………….. 453

. . 1.. 什么是住房地位群体?…………………………………………..453

. . 2.. 住房地位体现一种比较稳定的社会关系………………….. 454

. . 3.. 研究今日中国的住房地位群体,具有重要意义. ……….. 455

二、多元社区与六个住房地位群体. ……………………………………. 457

三、六种住房地位群体在经济收入、生活水平和

. . 教育程度方面的差异…………………………………………………..460

四、六种住房地位群体居住条件的差异……………………………… 463

五、六种住房地位群体获得住房方式的差异………………………. 467

六、结论…………………………………………………………………………..475

. . 1.. 住房地位分化与社会分化………………………………………. 475

. . 2.. 住房地位骤变及其后果…………………………………………..477

. . 3.. 产生住房地位群体的特殊机制………………………………… 479

. . 4.. 不同住房地位所塑造的生活方式…………………………….. 481

第二十三章. 贫富差距与社会公平. …………………………………………….. 482

一、社会学与收入分配研究的关系. ……………………………………. 482

二、中国收入分配、贫富差距问题的现状………………………….. 485

. . 1.. 怎样测量收入差距与贫富差距?…………………………….. 485

. . 2.. 改革开放以前的收入差距状况………………………………… 486

. . 3.. 改革开放之后,基尼系数的攀升…………………………….. 486

. . 4.. 21 世纪以来的贫富差距变化…………………………………… 487

. . 5.. 贫富差距的三个表现………………………………………………488

. . 6.. 怎样看待贫富差距拉大的现象?…………………………….. 489

三、贫富差距与社会稳定…………………………………………………..490

四、市场转型与贫富差距…………………………………………………..493

五、贫富差距与社会公平…………………………………………………..497

第二十四章. 中国社会学界关于社会分层的研究……………………….. 502

一、对现阶段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总体研究………………………. 502

. . 1.“层化论”. ……………………………………………………………….503

. . 2.“集团论”. ……………………………………………………………….505

. . 3.“碎片论”. ……………………………………………………………….507

. . 4.“断裂论”. ……………………………………………………………….508

. . 5.“阶层关系双重再生产模式”. …………………………………… 509

. . 6.“阶层认知的相对剥夺论”………………………………………. 510

二、对贫富差距问题的研究……………………………………………….511

. . 1.. 对中国城乡居民财富和收入差距状况的

. . . .实证研究. ……………………………………………………………….512

. . 2.. 对贫富差距的理论解释和对策研究…………………………. 513

. . 3.. 对富裕起来的阶层的研究………………………………………. 515

. . 4.. 对社会贫困层和社会弱势群体的研究……………………… 516

三、对改革开放以来新中间阶层的研究……………………………… 517

. . 1.. 是否出现了新中间阶层?………………………………………. 518

. . 2.. 怎样界定现阶段中国社会的中间阶层?………………….. 519

. . 3.. 中间阶层的规模、来源及构成是怎样的?………………. 521

. . 4.. 中间阶层的行为特征是怎样的?…………………………….. 522

. . 5.. 新中间阶层的发展前景及其社会功能怎样?…………… 524

. . 6.. 中间阶层的异质性与阶层认同………………………………… 525

四、2015—2016 年我国社会学界社会分层研究的新观点…….. 526

五、社会分层研究的前瞻…………………………………………………..533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试读
 · · · · · ·

序 言
社会分层这个社会学术语,在今日中国,已经成为老百姓比较熟悉的词语了,然而,40 年前,当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时候,它还是个新近从海外传入的、比较专业的社会学术语。那个时候,最为人们熟知的类似词语是“阶级”。阶级与社会分层是什么关系呢?社会分层是个包容性比较强的概念,社会上多种多样的群体地位差异都可以涵括为社会分层,比如,按收入地位差异可以…

  • 序言

评论 ······

捏着鼻子看完。不是写得不好,而是内容本身令人不适,某些部分简直要吐。相比那些站在民众立场,并对底层人民的苦难报以深切同情的著作,本书“宏观”得很,大概只有“将得利益者”会读着舒服。但事实确实不容忽视,不应逃避。本书数据较新,分析准确,视角客观全面,定量章节亮眼,兼有关于社会分层的国内外学科概念、脉络和新成果介绍,着重关注改革前后与近年来的国家政策与社会结构变迁,指出了诸多负面社会问题(尤其第488…

非常好的书,联合CFPS 或CHFS 阅读有奇效,专治各种不服

写的像论文的一本书,有点晦涩。中国中间阶层还不足,需要更多形成橄榄型社会,可有缓解社会利益冲突、促进消费、行为示范等功效,即藏富于民。中间阶层(中产)的划分大多根据经济、职业、政治身份划分,其壮大与大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城市规模越大:1、高阶层比例上升;2、中产阶级占比更高;3、中产核心层更多;4、城市越小边缘中产多。中产也不是铁板一块,不同原因成为中产的人差异巨大,是否受雇佣,体制内,是否自购商…

全民焦虑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很多人并不真正了解社会。这本书是以呈现当代社会阶层状况全貌为目的的著作。李强是中国当代最重要的社会学家之一,著名的人口结构“倒丁字型”就是他所提出。在这本书里,李强认为基于新世纪以来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当下中国社会结构已经由“倒丁字型”发展成为“土字型”。这本书用了相当多的篇幅去呈现中国当代社会的中产阶级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可以说是清晰而乐观的。对于社会学专业的读者来…

点击星号评分!

平均分 0 / 5. 投票数: 0

还没有投票!请为他投一票。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