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的生意 : 文化与中国人寿保险市场的形成

0
(0)

生老病死的生意
: 文化与中国人寿保险市场的形成

作者:陈纯菁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薄荷实验

副标题:文化与中国人寿保险市场的形成

原作名:MarketingDeath:CultureandtheMakingofaLifeInsuranceMarketinChina

译者:魏海涛/符隆文

出版年:2020-10

页数:408

定价:79.80元

装帧:平装

丛书: 薄荷实验

ISBN:9787576008463

内容简介
 · · · · · ·

★ 美国社会学会2013年度“亚洲研究最佳著作奖”

★ 社会研究协会2012年度“全球化研究最佳著作奖”

★ “玛丽·道格拉斯图书奖”提名

================================================

作者通过在上海等地进行的深入细致的民族志访谈,记录了中国人寿保险市场在避谈死亡的文化禁忌下的发展历程及其背后的微观政治。书中提出的“文化多重互动模型”,对市场起源进行了具体而微的文化解释,呈现了作为共享价值观的文化和作为工具箱的文化的精彩交互。本书同样面对学术圈外的读者,包括人寿保险公司、经理和代理人,计划在中国开展业务的跨国公司,想要拓展海外业务的中国公司员工,以及希望了解中国文化是如何影响我们思想和行为的读者。

================================================

学者推荐:

==============================================

陈纯菁教授的这部著作始于田野(field work),却又超越了田野(field site),为我们精湛呈现了中国寿险市场上传统文化因素与现代经济理性的碰撞交织、全球化与本土化力量的纵横博弈、历史形塑的当下现状与未来趋势之间的内在关联,堪称新兴市场形成史的一幅优美画卷,也为我们如何进行中西学界之间的建设性对话提供了一个优秀范本。

——符平教授,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系

可以有把握地说,《生老病死的生意:文化与中国人寿保险市场的形成》中译本的出版会给中国社会学,尤其给初创期的中国文化社会学,带来一缕清风。作者用其扎实而丰富的田野调查资料,简洁规范的行文方式,探讨了中国人寿保险业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文化作用。这一基于“工具箱”视角的经验发现,拓展了我们对于文化的认识,也为解释中国社会的关系特征注入了不少新解。同时,作为一本精良的社会学定性研究范本,相信在研究生及学者中一定能寻获知音、捕获佳碑。

——周怡教授,复旦大学社会学系

陈纯菁这部精彩的民族志研究,把文化与经济是否具有兼容性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并精辟地剖析了与国际营销模式不兼容的中国本土文化(“死亡话题禁忌”)如何形塑了新营销模式的过程。《生老病死的生意》是一部富有理论创见的著作,选题新颖,资料详实,论证严密,从一个独特的视角为经济社会学的发展做出了重量级贡献。我相信,这将成为经济社会学领域的一本经典著作。

——王宁教授,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简介

陈纯菁,香港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她获得美国西北大学博士学位后,曾任教于匹兹堡大学和洛杉矶加州大学分校。她的研究兴趣包括社会文化、市场行为、全球化以及当代中国社会。目前的研究课题包括中国医疗服务中的非正式支付与社会关系、医患关系,以及中国社会信用体系的社会文化意蕴。

译者简介

魏海涛,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讲师,博士毕业于香港大学社会学系,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文化与经济、劳动过程与集体行动。

符隆文,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医学人文部博士后,博士毕业于香港大学社会学系,研究兴趣为医疗社会学和文化社会学。

目录
 · · · · · ·

推荐序 001

中文版序 001

导  论 001

研究困惑:“死亡禁忌” 下的寿险营销 004 / 寻找答案 010 / 选择田野地点 015 / 中国文化与人寿保险 017 / 本书主要内容 020

第一章人寿保险发展的一方乐土? 中国的社会条件、市场与困惑 025

中国商业保险的历史背景 027 / 保险业的复兴 031 / 中国城市的经济与制度条件 034 / 有利于人寿保险的文化因素 044 / 文化障碍 051 / 关于上海个案的简要说明 060 / 三种理论假设 061 / 新兴市场与研究困惑 063

第二章 定义人寿保险及产品开发:迥异的制度逻辑 073

两难选择: 企业利润还是本土偏好? 078 / 迥异的制度逻辑 082 / 中外阵营的对决 085 / 解读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 106

第三章 打造寿险代理人:文化资本与管理策略 109

寿险销售: 脏活苦活和罪恶之源 114 / 具有中国特色的寿险代理人 116 /“老大哥” : A 公司 119 /“威权家长” : P 公司 130 /“温暖的大家庭” :T 公司 138 /“外国强人” : L 公司 146 / 管理层的文化资本和机构管理 155

第四章 促成业务:销售策略与销售话语 165

肇始 168 / 关系的局限和人情保单的减少 176 / 新战略: 推销“自我”和建立关系 179 / 拉关系过程中的互惠关系、 拟似亲缘和性别角色 189 /关于寿险需求的话语 194 / 文化、 制度和销售话语 205

第五章 购买人寿保险:一致的偏好和多样的动机 209

“为什么” 与“是什么” 的问题 213 / 投保动机的文化与制度基础 224 /产品偏好、 功能认知和产品选择 232 / 偏好与选择的文化逻辑 239 / 文化、 制度与行动 244

第六章 文化如何影响经济:文化、市场与全球化 249

人寿保险市场形成中文化的多重互动过程 251 / 结构与能动性: 多重互动过程模型的一般性机制 257 / 人寿保险如何再造文化 263 / 文化与现代资本主义全球化 266 / 后记: 变化与预测 272

附录一 研究方法 285

附录二 2009 年在中国的人寿保险公司名录 335

术语表 345

注释 347

参考文献 361

评论 ······

框架很棒值得学习。对话韦伯和Ann Swilder,提出文化互动多重模型。and没想到作者的硕论也是研究宗教的hhhh

一般 评分虚高 两星给作者敬业爱岗好学的调研精神
如果不是保险从业者 不是田野调查者 那么看这本书的意义非常小
总体上论述的观点还是比较单一 大概可以归结为 中国人的死亡禁忌导致中国人更多买理财险而不是纯消费险
A是友邦 P是平安 T是太平洋安泰 L是中德安联
看完之后再也不会买任何平安的保险了。。。我的狭隘心胸让我觉得是平安带坏了市场 无底线引导群众买理财险

1.中国人寿保险市场形成中文化的多重互动过程:作为共享(生死)观念的文化抗拒风险管理取向的人寿保险,利用文化工具箱则可绕开这一障碍。这是一个阻碍与促成的双重过程。因而,此书在对话泽利泽的同时结合中国在地经验扩展了泽利泽“文化影响经济”的观点。
2.多重互动中的一般性机制:行动者(保险代理人和认受者的有限能动性)与结构性力量(本土文化逻辑和利润导向的商业逻辑带来的限制)间的互动。经济主体将受共享意义…

本书用民族志田野调查的方式记述了中国当代人寿保险的推广接受史。当人寿保险以一种全新的人身风险管理模式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国人面前,与中国传统生死观善始善终的文化观念相悖,它的推广过程并没有像跨国险企预测的受到广泛的追捧。与此同时,中国的保险市场也随着越来越多保险公司的涌入,出现了不同的市场业态。各家保险公司为了开拓新兴市场采取了不同的市场策略,一种是以利润导向的传统风险管理工具模式,一种是以…

点击星号评分!

平均分 0 / 5. 投票数: 0

还没有投票!请为他投一票。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