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的社会建构 : 以“十七年”(1949-1966)的相声为考察对象

0
(0)

文体的社会建构
: 以“十七年”(1949-1966)的相声为考察对象

作者:祝鹏程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副标题:以“十七年”(1949-1966)的相声为考察对象

出版年:2018-4-1

页数:411

定价:118.00元

装帧:平装

丛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俗学研究书系

ISBN:9787520323383

内容简介
 · · · · · ·

关于相声,今日的大众有很多经典的认知与命题,诸如相声是一种“民众喜闻乐见的民族民间艺术”“有着历史悠久的讽刺传统”等。我们时常习惯从这些本质化的概念出发来理解它,但很少有人去思考这些司空见惯的知识与概念是如何生成的。本书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作者把相声的变迁放置到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的进程中,以动态的视角来探究相声在“十七年”(1949-1966)期间的改进过程。综合考察相声这种文体如何在社会意识形态的管控、知识生产的形塑、表演空间的改换、传播媒介的影响,以及表演者、经营者与观众的互动下被建构出来,并通过认知装置的倒置成为向来如此的“传统”。本书分析了社会变迁对相声的影响,也探讨了现代民族国家建设与民间文化的关系,体现了融合民间文学与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努力。

作者简介
 · · · · · ·

祝鹏程,男,汉族,1985年生于浙江绍兴。201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民俗学博士学位,2013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2016年1月出站留所工作,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曾任神奈川大学非文字资料中心访问研究员、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民俗学与音乐人类学系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口头传统、谣言、民间文化的现代变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发表论文十余篇,译有《金拱向东:麦当劳在东亚》。

目录
 · · · · · ·

导言

第一节研究对象的确立

第二节文献综述

第三节研究视角与方法

小结

第一章 “活”:作为草根艺术的相声(1850-1949)

第一节 作为“生意人”的相声艺人

第二节 逾越的“活”:对相声文体的一个描述

第三节 撂地·园子·电台:草根相声的生产与表演

第四节 从晚清到民国的相声改良

小结

第二章 成为“文艺工作者”:相声艺人的体制化

第一节 融入秩序:鼎革之际的相声改进

第二节 进入体制:艺人群体的组织化

第三节 走向现代:艺术传承的民族化与制度化

第四节 “十七年”曲艺生态之鸟瞰

小结

第三章 “老材料得到新气脉”:“活”成为“传统”

第一节 划分“精华”与“糟粕”:草根相声的价值探讨

第二节 书写相声史:民族/民族艺术的传统想象

第三节 制造“传统”:“替那些老段子恢复了讽刺”

第四节 “古为今用”:“十七年”传统相声的搜集与利用

小结

第四章“说唱最新最美的今天”:新相声如何“喜闻乐见”

第一节 “说新唱新”:新相声的创编

第二节 书写如何重构文体:以对口相声为例

第三节 “寓教于乐”何以实现:对若干题材与类型的分析

第四节 娱乐、宣传与在地化:新相声的传播与社会效应

小结

第五章 “健康的笑声”:相声表演与“十七年”的北京市民生活

第一节 流动演出:从“撂地卖艺”到“送戏上门”

第二节 打造“文艺阵地”:重塑相声的表演语境

第三节 创造“健康的笑声”:剧场相声的表演

第四节 教化、“求乐”与戏剧化实践:“化妆相声”的名与实

小结

结语

参考书目

主要访谈人信息

后记

评论 ······

哪怕作者“不是这里的事”,但对于当今的曲艺研究的视角以及方法论具有点醒的意义。瑕不掩瑜!

#纪录片项目资料研究#
P233。为什么刘宝瑞、侯宝林的新段子你听着也有相声味儿?因为他们传统功底很纯熟,掌握东西多,他们会考虑这个东西和哪个老活类似,怎么把它变了。

社会建构的视角已不新鲜,但作为博论能够把理论和材料糅合到这个程度,还是非常值得学习。标题“文体的社会建构”不太合适,首先“十七年”相声并不具备文体(genre)研究的代表性,其次相声作为文体古已有之,“十七年”只是重新建构了它的风格(形式与内容)罢了

序里说作者在文体和社会史之间摇摆不定,良有以也,可能是选择北京而不是天津为焦点的结果。相声原来是「制造“传统”、起源的“颠倒”:老舍所谓“替那些老段子恢复了讽刺”」。采访对象好,任笑海回忆解放前全北京说相声的超不过35人,师父马三立电台表演,说着说着徒弟来报广告,“你先等会儿吧,我告你个事儿,您想买衣裳吗?请您买骆驼牌爱耳染色吧!” ,民营曲艺团某位老艺人总是喝红了脸上台,团领导高凤山晚一辈,只能…

点击星号评分!

平均分 0 / 5. 投票数: 0

还没有投票!请为他投一票。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