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国之际 : 晚清温州府士人与地方知识转型

0
(0)

乡国之际
: 晚清温州府士人与地方知识转型

作者:徐佳贵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晚清温州府士人与地方知识转型

出版年:2018-5

页数:296

定价:92.00元

装帧:平装

丛书: 复旦博学文库

ISBN:9787309136197

内容简介
 · · · · · ·

近代知识转型是近年中国史学界的热门议题,但目前所论多集中于相关文本的知识思想“内容”,或默认个别通都大邑的转型过程“代表”了全国的情况。本书以晚清浙江省温州府为个案,将“地方”置于“知识转型”之前,且突出某一当事人群体——地方“士人”的视角,为的是反其道而行之,以某一相对“边缘”之地为焦点,将知识观念变迁在地域上的展开作尽可能立体多维的再现,以此检视晚清阶段知识转型“地方化”的可能机制及其可能的限度。

近代知识转型“地方化”的过程,至少在晚清阶段亦可颇具地方能动性,其间中土既有的、相对边缘之地对于知识学术潮流的参与途径或“分享”方式,辅以西力东渐造成的人员与知识信息流通形式的变化,乃是“转型”赖以在地发生的前提。可吊诡的是,此一地方在转型中趋向“国家”的“统合”进程,终却可能加剧了本国内部知识思想版图及社会的“分裂”;其中一度集中体现能动性的晚清地方士人,之后亦由革新的重要推手变为革新的重点目标,几不复有起而“预流”的希冀与能力。通过对该历史进程尽可能动态化的梳理,这份吊诡的形成机制,或可在一相对微观的层面得到某种初步的说明。

作者简介
 · · · · · ·

徐佳贵,1986年生,浙江瑞安人。2016年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曾在《近代史研究》、《史林》、(台)《新史学》、(台)《“中研院”近代史所集刊》等刊发表论文及书评数篇。当前主要研究领域为近代中国知识转型、地方/区域文教史。

目录
 · · · · · ·

总序/钟扬

序——地方的消失/章清

绪论

一、“地方”

二、“士人”

三、“知识转型”

上编 地方知识转型的发端(19世纪中叶至1901)

第一章 地方士人与传统文教之变(19世纪中叶至1895)

第一节 科举概况

第二节 “永嘉之学”

第三节 “经史”与“汉宋”

第四节 多元化倾向

一、金晦

二、陈虬

三、宋恕

小结

第二章 地方士人与西力东渐(19世纪中叶至1895)

第一节 开埠通商与交通之变

一、温州开埠

二、交通之变

第二节 地方士人与西“学”

一、走出去

二、传进来

三、对西学认知水平的评估

第三节 地方士人与西“教”

一、传教与教士兴学

二、地方士人与民教冲突

小结

第三章 共预“维新”(1895-1901)

第一节 教学研习机构

一、瑞安学计馆

二、瑞安方言馆

三、瑞安务农支会、温州蚕学馆

四、瑞平化学学堂

第二节 订报办报

一、订报

二、办报

第三节 其他地方士人的观感与经历

一、林骏、张棡

二、刘绍宽

小结

下编 文教“新政”的地方回应(1902-1911)

第四章 学堂之兴

第一节 自行摸索阶段(1902-1905)

一、瑞安

二、平阳

三、乐清

第二节 体制化(1905-1911)

一、从学务分处到学务总汇处

二、经营府城学堂

第三节 中心转移之后(1905-1911)

一、属县学务的困境

二、县“公立”中学堂存废之争

小结

第五章 士人兴学与地方社会

第一节 文教“新政”中的士人与教会

一、庚子教案的善后

二、教会教育的发展

三、地方士人的调适

第二节 “国民”教育

一、塑造“国民”

二、体制化的“国民”教育

小结

第六章 新旧递嬗与地方士人的心态变迁

第一节 地方士人与科举停废

一、科举停废的地方回应

二、从科场到学堂的身份转换

三、“旧学”与“旧制”

第二节 “外向”的学堂教育

一、从边缘府县到通都大邑

二、游学域外

第三节 地方士人与“学”之新旧

一、“新政”阶段的新学之接受

二、旧学、“孔教”与“国粹”

小结

结语

一、革命

二、革命之后

三、地方知识转型:如何可能?

四、“地方”与地方士人的近代走向

参考文献

后记

评论 ······

草草翻过。一个把社会史视野糅进思想史路子的尝试范例,对原本着重关注社会史之“乡绅”问题的读者而言,尽管史料扎实、条分缕析,但行文、语汇与论证思路仍颇有些隔阂。不过,了解新观点与新视角本身即为读者的重大收获。印象较深者:将地方纵向与横向地与更广阔的地域空间相联系,指出“边缘”地方与文教中心的隔阂、后者又为国家之“代表”,则地方又与“国家”相疏离;地方士绅回应国族问题/借用官权又反为国家国法压制原有的…

以后要找来细读,引言适合模仿

清末新旧学转轨的在地接榫 注重连续性和内发逻辑 并将学制推行之后的体制化进程纳入国族建设视野中 统摄面很广 虽然论题不出学堂、游学、办报等清末“兴学”新政几朵金花 但行文中仍不乏卓见 特别考虑到林骏、刘绍宽日记当时都还没出版 史料意义就更大了。知网上下了作者硕论 发现基本框架早都定了 那确实很不容易👍有几个问题:一是用温州做“地方性”。作者反复强调温州的边缘地位 但若如果从温州所处的江浙圈来看那可…

我想打十星!

点击星号评分!

平均分 0 / 5. 投票数: 0

还没有投票!请为他投一票。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