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女同游美利坚 : 1983.8.30-12.27

0
(0)

母女同游美利坚
: 1983.8.30-12.27

作者:茹志鹃/王安忆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品方:大方

副标题:1983.8.30-12.27

出版年:2018-12

页数:404

定价:68.00元

装帧:精装

ISBN:9787508693606

内容简介
······

茹志鹃、王安忆是当代中国文坛中鲜有的母女作家。她们在文坛具有持续且深远的影响力。她俩于一九八三年应邀参加美国“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活动,其后又到美国东西岸讲演和旅行,受到海外文化界的欢迎。她们沿途录下所见所闻所想。笔下不纯是异域风光的描绘,更多是对美国社会各种层面的体察 ,对美国华人世界特别是留学生的刻画,及与作家和文友交谊的抒描。

茹志鹃、王安忆母女此次访美,历经路程虽然一样,但由于阅历迥异,并加上年龄的差异,观念不尽相同,因此看待发生在美国的人和事,往往有不同的观感和见解,读者如作细读比较,将别饶兴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中国当代重量级母女作家茹志鹃、王安忆唯一合璧之作

★ 爱荷华、芝加哥、纽约、旧金山寻路美国的精神漫游

★ 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速写,浓缩进游记里的当代文学史

讲述了茹志鹃、王安忆两位老师在1983年去美国参加“爱荷华写作计划”时的见闻,其中多有他们与吴祖光、萧乾、聂华苓、陈丹青等两岸三地作家们的交游

★ 四十年荏苒时光 猛回头 鉴往知来

从文学史角度看,很少有一本书可以同时照见中国当代文学两代重要作家的心路,并且是通过母女二人在美国每天琐碎的生活记录、交游以及点滴思考而来。这样的文字贴肤贴肉,最能真实的反应作家彼时的精神世界。特别是它产生自八十年代初,文学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大变化的年代。历史的后见之明,使得书中母女两人视角的反差颇具深意。茹志鹃老师的视角会产生横向的对比,如早她们二人去爱荷华的丁玲、艾青,这些经历革命风云的作家,面对芝加哥的霓虹、沃尔玛超市里的速冻牛肉,他们表现出的焦虑与淡然、吃惊与固执,在后来人的叙述中令人动容。而王安忆作为女儿在美国的见闻,与美国以及台湾知识分子的交流,从纵向的王安忆的创作上看,前后的变化也很值得思考,后来的《乌托邦诗篇》也许可以算一个印证。

★ 茹志鹃逝世二十周年,作为对茹志娟老师逝世二十周年的一种纪念

★ 优雅皮面装帧,三十年经典珍藏

作者简介
······

茹志鹃(一九二五年九月十三日——一九九八年十月七日),浙江杭州人。 中国当代作家。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代表作有:《静静的产院》《百合花》《高高的白杨树》《关大妈》《三走严家庄》等。

王安忆,一九五四年三月生于江苏南京,原籍福建同安,当代作家。现为中国作协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复旦大学教授。代表作有:《小鲍庄》《纪实与虚构》《长恨歌》《遍地枭雄》《匿名》等。

评论 ······

在朱屺瞻艺术馆的一个女性向展览上,看到这本书。只看了开头和结尾,大概一半,没有完全看完。太直白太流水账。却是朴实的可爱。

很简单的游记。茹志鹃的日记一如其小说风格,清新淡雅,简短,透出历练后的思考。王安忆的日记则比其小说平实许多,事无巨细一一写明,着重细节。母女二人日记摊开,可见她们的心境与阅历,是很好玩的对比。

茹志鹃女士在最后一篇日记里写道:自己发现“记来记去,无非是记一个陌生过客徘徊在五花八门的橱窗外的所见所闻”,“当然,橱窗要比谜实在,它很具体,明码标价,多少多少”。而匆忙记录这些橱窗景致的,还是王安忆。那时的世界饱经风霜,那时的世界又风华正茂——连笔端的稚嫩都弥足珍贵。看到聂华苓、陈映真、七等生、陈丹青这些名字自然亲切,但最惊喜的地方却是看到鹿桥先生短暂出场。

茹志鹃的文字很朴素简短,或许正如王安忆所说的,她的母亲茹志鹃是惜墨的,不是什么都记录的人。不像她自己,随笔起来就很琐碎,什么都会舍不得删掉。但是我却喜欢王安忆这份繁杂和琐屑,因为只有这样,读她的文字时才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尤其是那些我刚到美国时也曾有的感想,也曾涉足的风景,让我顿觉温暖。

点击星号评分!

平均分 0 / 5. 投票数: 0

还没有投票!请为他投一票。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