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民居记忆

0
(0)

消失的民居记忆

作者:白永生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年:2018-3-1

页数:242

定价:49

装帧:精装

ISBN:9787111582250

内容简介
······

本书为作者七年考察中国将要消失的古民居的心得总结,涵盖贵州、河北、山东、广东、浙江、陕西、湖南、内蒙古八个省级行政区,涉及报京村、蔚县、乌镇、安化等三十余个县城、村寨,空间范围遍布中华大地,完整记录了这些地区古民居现状,展现了古建之美。写法专业且生动,并有情感流淌其中,宜于专业人士亦宜于非专业人士阅读。文路包含了建筑感情及技艺的两条主线,分别为明暗关系,互相交叉,以建筑外表能够感受到的情绪,加以抒发,两者相得益彰且互为添光。本书从古建追梦人的角度出发,游走于古民居的岁月山河间,书写了作者对于民居古建刻骨铭心的情谊和热爱。这些消逝的文化和记忆,都是所有感性之人的珍宝,希望这些回忆可以唤醒读者内心的铭记与坚守。

作者简介
······

序言

写在之前,关于路遥,一个我小时候很崇拜的作家,他用尽平生之力写就《平凡的世界》使我深深为之感动,是我人生的精神启蒙。但我曾经却不能理解,写作一部书为何要花去一个人所有的精力。但是我现在懂了,作为一个作者,每一部书的写成,无不倾尽了作者的血汗,无论热卖还是平庸,对于作者本人来说都是一种伟大。

我用了三年时间写了三本书,是属于自己的三部曲,合计大约30 万字,200 多张图及100 多张照片,但却是三种完全不同的方向。前两本是关于专业技术,完成的时候,平心而论并不太纠结,因为是技术而非感情。一直认为有感情的建筑书更容易编写,其实不然。写作此书如入泥潭一般,越是深入越加艰难,加上利用所有假期的收集资料阶段,整个过程难度远胜于专业书籍的撰写,每一笔文字都透着自己的一点健康,一点心血,也透着自己的感受。常常半夜清醒,咀嚼文字与内容,可想是何种的痴迷。

到了今天写序的时候,不得不留存一些自认为的不完美,也是实不得已,因为我的肩膀已经麻木、颈椎压迫神经,常头晕目眩,眼睛已经发涩,总是蒙着一层纱的感觉,睁开都十分费劲,腰椎也已经无法久坐。但是我不敢和家人诉说,原因只有一个,怕被人为地终止。起笔之时并非是要看作自己的生命,但是到了今天却不得不说它就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字数虽不多,但每一个字却都蕴含着我所有的健康,那是我最珍贵的几年。说起不怕死那不是我,但是我却希望可以用生命写就一本书,不是为名誉,只是因为它是我心中的一个梦想。

关于内容,这是一部简单的建筑科普书,内容不多,因为自己喜欢点到为止,尽量不让作品冗长无味,我并不想去从网络上抄录一些已经存在自 序ForewordIV V的文字和知识,只是将自己近十年行走于农村民居时的记录进行了整理,并且,也没有编入全部行走之地。可能是因为没有感触的建筑并不愿太多提及,所以这些民居并不完整也不全面,但于我而言却已是用尽全力,也认为足矣。时至今日,不是迈不开腿去再去寻找,却是因为自己的心老得太快。太多的初衷在行走之后已经改变,如在第一章中关于那场大火带给我的最初动力,在时间度过之后,慢慢消淡,变得异常冷静。其实这也是一种成长,所以认为现存的八章已足够,对于感受建筑的魅力太多反而重复。

关于建筑的选择,中国古代民居,有城市与农村之分,有豪华与简陋之分,有保护完好的也有破坏严重的,本书选取的则是农村民居的损毁现状,而并非是中国古建中复杂、精美、保存很好的那一部分。因为那一部分关注的人很多,著作也不乏,反而我们这代人曾经居住的那些老房子,已经在破损,已经在遗弃,却并因为没有建筑价值而得到重视。其实我更看重的是这些老房子与我们每个人的过往,这里面不仅是建筑本身也是建筑背后每个读者的温馨回忆,房子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建筑,而是如同母亲一般的意味。说的有点过,却又不为过,每个读者心里那些深藏的、不会再外露的回忆,通过这把钥匙,再度打开,不为流泪,只为祭奠我们曾经逝去的青春、少年和童年。

关于可读性,本来就不想把事情变得复杂,书中也是一样,我更希望的是可以通过这本书,以最简单的方式,用最直接的构图去了解中国民居。

我极力要去表述的并不是多么高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人士才可以理解的结构理论,只希望这本书能够作为科普读物,适用于每一个读者,让他对最基本的房屋建筑知识有所了解,这些内容看似没有多少光辉与荣耀,但却是我们已经不再使用的建筑部分,也是真正关于民居的内涵。不奢求每个人看完之后都能成为专家,只是希望每个读者看得不那么生硬,读完之后,会对中国古代民居建立重新的认识,那就是我全部的初衷了。

关于感性,如果说这只是一本民居建筑的科普书,我自然觉得并不完全算是,能够倾入自身全部精力,必然是真的用了心。关于每张照片背后的触动,我一一进行了诠释,仅是我自己的所行所想,但却是站在一个北自 序漂中年男子的角度,事业遇到瓶颈,身体素质开始下滑,家庭压力也是最大的时候。几年间的行走,无异于是对人生的重新思考。这些本属于我个人的感受,但也可能属于每一个与我同龄的人,这并不是一味消极,而是经过几年的历练,将对建筑的看法,由遗憾慢慢转变为释然,更深层次的理解建筑的生命与我们的生命的相通之处,坦然面对生活中的所遇到的各式困境。这也许是我基于这些行走的感悟,也是一个过来人,写给所有困惑的人一本秘籍,希望看完之后能如我一样,顺其自然。

关于感谢,对于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而言,活着的意义可能并不是那么明显。一路上,几十年风风雨雨,愚钝不堪,不谙世事,很难想象自己如何存活到今天,小的时候语文曾常常不及格的我,怀揣着属于自己的文学梦,从不敢妄想,但也从未放弃,高度未必很高,但对于我来说已经足矣,证明自己的永远只有自己,而非他人。小时候引自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座右铭,今天依然放在柜底,时常警醒自己,希望能够为国家做点贡献,能够实现一点属于自己的梦想,能够力所能及去帮助别人一点。这些想法虽然简单,对我而言却不易实现。感谢那些我命运中的贵人

目录
······

目 录

自序

目 录

第一章黔东南:追寻远山的呼唤/ 001

一、远山记忆/ 002

二、 岭南垂花门/ 003

三、 刻在砖上的纪年/ 003

四、 悄然发白的木版/ 005

五、 三种建筑形式/ 006

六、 再也不见的报京村/ 010

七、 吊脚楼/ 014

八、 青瓦/ 020

九、 不完美中的完美/ 021

十、 盛装与仪式/ 021

十一、 层叠之美/ 029

第二章古蔚县:消失与坍塌的记忆/ 031

一、不曾消失的过去/ 032

二、土城印记/ 032

三、砖块之美/ 037

四、无法飘散的纸窗棂/ 044

五、废墟中的细节 / 045

六、雨中古戏楼/ 050

七、牌楼风韵/ 051

八、井与窖/ 052

九、灰调斗拱/ 053

十、曾经的设计、曾经的梁签/ 055

十一、小庙壁画/ 056

十二、时代变迁/ 057

十三、古刹檐铃/ 064

第三章山之东:面朝大海的石砌青史/ 067

一、古九州之青州/ 068

二、山区民居院落布局/ 069

三、堆叠的艺术/ 070

四、平整的石材与墙体/ 071

五、骨瘦嶙峋的屋架/ 073

六、简约的檐口与山墙/ 075

七、窗与门/ 078

八、基础与墙的分界/ 078

九、石头物件,不陌生的过去/ 082

十、倔强/ 084

十一、潍坊老砖房的草顶/ 086

十二、平凡的石砌/ 089

第四章粤北风云:客家大围蕴匠心/ 095

一、客家与围屋的由来/ 096

二、罕见的排水系统/ 098

三、坚固的外墙结构/ 099

四、用尽心思的围门/ 101

五、缺损之匠心/ 101

六、砌筑牌匾中的家风/ 107

七、“人造”的无梁结构/ 109

八、被改造的围屋/ 113

九、祠堂的青烟/ 115

十、岭南民居的细节/ 118

十一、春之结语/ 123

第五章水墨江南:绍兴不老的黄酒/ 127

一、无从下手的江南/ 128

二、饮食文化的深意/ 128

三、水墨江南/ 132

四、江南小巷/ 132

五、依水而建的格局/ 136

六、点缀/ 139

七、雨中行/ 141

八、扬州民居/ 144

九、建筑与环境的搭配/ 147

十、夜幕下的水墨丹青/ 149

十一、雨水香茗背后的建筑性格/ 151

十二、风雨后的阳光/ 152

第六章陕北:夕阳难解古城旧梦/ 155

一、民居与责任/ 156

二、不同视角的半边房/ 157

三、窑洞下的记忆/ 165

四、华砌攸宁/ 171

五、古城夕阳/ 173

六、黄土地上的希望小学/ 178

第七章潇湘旧雨:滴水屋檐晚翠沧桑/ 181

一、时光如昔/ 182

二、多情的徽派墙体/ 182

三、砖雕中的微笑/ 184

四、抬梁上的岁月/ 185

五、青砖黛瓦马头墙/ 186

六、屋檐下的雨丝/ 190

七、潇湘木构/ 192

八、星空下的树皮顶/ 196

九、灵动窗棂/ 198

十、木质生命的结束/ 200

十一、老掌柜的时光印记/ 203

十二、雕刻的历史/ 205

十三、温暖/ 207

第八章塞北:风中难诉醉离殇/ 209

一、干涸的湖泊与回忆/ 210

二、门头与家风/ 212

三、荒野中的长城/ 222

四、横亘石条的山墙/ 223

五、碎落一地的美/ 224

六、公社浴池/ 226

七、飞檐斗拱/ 227

八、剩下的骨骼/ 229

九、窗棂之美/ 231

十、屋檐下的旧时光阴/ 235

十一、损毁与裂痕/ 237

十二、木门与离别/ 237

后记/ 241

评论 ······

应该是摄影爱好者建筑门外汉出的书。写的比较随意

文字有些过于感性,但也是因为这份感性会想去看看。

“愿民居记忆永不消逝,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全书在专业的之余,还穿插了不少作者的感悟和抒情。有些地方,我确实是难以感同身受,体会不到作者那样炙热的情感,因此感觉有些别扭。只有在写那个衰败古城的时候,我确实被作者的写作给带进去了,搭配上一幅幅暂停时间的照片,好像去到了那做黄土古城。遗址和荒凉是同义词,牧羊人每天放牧孤单,穿梭在黄沙遍地的郊外,脚踏过的每一寸土地都在诉说一种怅然别绪。

点击星号评分!

平均分 0 / 5. 投票数: 0

还没有投票!请为他投一票。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