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论与生活世界

0
(0)

方法论与生活世界

作者:孙飞宇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2018-12

页数:353

定价:48.00元

装帧:平装

ISBN:9787108064271

内容简介
······

该研究力图以现象学的视角,重新反思现代社会科学的基本结构,由此达致这样一个核心理念:方法论问题以及作为方法论问题之核心的主体间性问题,本身就是现代性之表达——社会科学的问题,乃是现代人的问题。这就使社会科学成为真正能够贴近现代人并解答现代人在社会生活中诸多问题的科学。本书立意宏大,志向高远,填补了国内学界在西方当代社会思想史研究方面的一处空白,亦在理论上深化了国内的现象学社会学研究。

——杨善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本书着力疏解现象学及社会学展开的学术传统与核心概念,并探求现代人内在最隐秘、最焦虑的生命处境,一反迄今现象学界较为形式化的研究方法,转入对于具体生命的关照。在这个意义上,对西方思想的研究深深打下了现代中国人自我认识的烙印,这是一种难得的学术追求。作者功力深厚,熟稔文本,却也能从思想本身的脉络中跳脱出来,呈现出生活经验的底色。有气韵,有深度,有活力。

——渠敬东(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作者简介
······

孙飞宇,1978年生于山东青岛。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学士、硕士,加拿大约克大学社会与政治思想博士,现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西方社会理论史、经典精神分析—社会理论、现象学—诠释学传统中的社会理论等。译著有素德•文卡斯特《城中城:社会学家的街头发现》、约翰•奥尼尔《灵魂的家庭经济学》等,合译作品有亚当•弗格森《道德哲学原理》等。

目录
······

前言

引言

第1章 主体间性与生活世界

1.1 舒茨早期的“主体间性”理论

1.2 舒茨中晚期的“主体间性”理论

1.3 此在的基本分析

1.4 从此在到新的意义分析之境

第2章 方法论与生活世界

2.1 主体间性与方法论问题

2.2 韦伯-舒茨的两难问题

2.2.1 舒茨的方法论两难

2.2.2 两种思想史传统下的现代人形象之兴起

2.2.3 韦伯的应对及其困难

2.2.4 施特劳斯的批评与诠释学派的反驳

2.3 主体间性与社会科学之可能性/不可能性

2.3.1 作为存在论的方法论

2.3.2 木偶的世界

2.3.3 知识考古学

第3章 流亡者与生活世界

3.1 作为意义的生活世界

3.1.1 行动与行为之区分

3.1.2 有意义的生活世界

3.2 日常生活与流亡

3.2.1 匿名的他者

3.2.2 流亡的陌生人与至尊现实

3.3 流亡者

3.3.1 知识分子作为流亡者

3.3.2 现代行动者的流亡

3.4 作为流亡的生命

3.4.1 绵延与生活世界的二元结构

3.4.2 生命的流亡

3.5 流亡者与生活世界

第4章 忏悔者与生活世界(上):现代忏悔的发生学

4.1 现象学与精神分析的交互可能性:保罗·利科的努力

4.2 福柯的忏悔发生学研究

4.3 自由联想法

4.3.1 自由联想的理论背景

4.3.2 自由联想法与还原分析

第5章 忏悔者与生活世界(下):弗洛伊德的案例剧场

5.1 忏悔者与生活世界

5.2 现象学地看

5.3 案例剧场

5.3.1 开始与神隐

5.3.2 鼠刑、旅程与狼人之醒

5.4 理性与存在

第6章 生活世界再讨论

6.1 精神分析与社会理论

6.2 重思现象学社会学: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开始

6.3 福柯背景下的弗格森的重构现象学社会学之努力

6.4 方法论与生活世界

6.5 开放的与野性的社会学

参考文献

后记与致谢

"方法论与生活世界"试读
······

本书力图在社会学的想象领域中,探究生活世界这一概念。在社会学的传统中,对于生活世界这一概念的阐发最初见之于现象学社会学(Phenomenological Sociology)。现象学社会学,在西方社会学历史上最早指阿尔弗雷德˙舒茨(Alfred Schütz)借助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来探讨韦伯的理解社会学中的意义问题(Schütz, 1967),并由此所开创的一种社会学流派。舒茨的后继者们如纳坦森(Maurice Natans…

  • 前言

评论 ······

感谢彭哥借书。
蛟爷课上讲舒茨那一节正好因为醉酒后的重感冒翘了,这下正好可以恶补之。
忘标?

以邻人问题做引,但是却过早地将他者和主体间性两个概念等同起来,并且通过对舒茨的反思彻底落在“主体间性何以可能”的问题上,导致后面对他者——即在主体间性之根据更深处的怀疑的分析不够尽兴。

如何面对流亡者般的生存处境,作者意图强调“日常生活”。整本书像是评论集,理论有余而生活不足,实在对不起书名

并不敢说完全明白(至少清楚了孙老师本行不是Schutz)。论文集改专著难免前后重叠,且是以巨人为线索,而非倾斜于概念。开头的现象学和精神分析是岔口之后,但孙老师意图从现象学回到岔口再走向对文本的分析(这句话我有点往Geertz上靠)。这个岔口分野[可能是](没读明白所以用可能)具有反思能力的肉身能否将自己客体化而把对自己的叙述变成他者。若下一本是经验研究,那会是什么样的呢?

点击星号评分!

平均分 0 / 5. 投票数: 0

还没有投票!请为他投一票。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