踪迹

0
(0)

踪迹

作者:李红艳

出版社: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9-9-18

页数:343

定价:68

装帧:平装

ISBN:9787565522529

内容简介
······

生活在无序和有序的节奏中悠悠走过。我们在生命的年轮中渐渐沧桑。悠悠的生活丰韵着平庸的日子;沧桑的生命充盈着起伏的四季。每个人走过的路,做过的事,与浩瀚的岁月相比,往往如同烟云般,了无踪迹。我们该以怎样的期待拥有一刹那的印记?我们又该以怎样的目光凝视那稍纵即逝的生命?当新技术5G携带着风一般锐利的力量,对当下生命世界和社会现实无情冲击的时候,我们又如何在人与技术的关系,掌控个体作为生命主体的尊严和位置?

文字,是一种记忆的形式,也是一种找回人类自我的媒介。

文字,也是一种踪迹,每个人都以不同的方式生活在文字里面。

让我们共同期待文字的力量。

全书分为散落的阳光、文人记忆两篇,包括艺术随笔、漫忆乡愁、他乡随笔、散漫读书、职业生涯、闲话日常、学术志趣、艺术情怀8章。共计30万字。

作者简介
······

李红艳,女,祖籍山西,做过5年编辑记者,出国游荡5年,2005年起任教于中国农业大学。

热爱生活,充满好奇;喜欢艺术,渴望简单。最爱做的事情是读书,最常做的是在各种交通工具上读书,最忍不住的事情是买书。因为忘记,总是买重书,所以不断宽慰自己,多读一次又何妨!最喜欢游走在日常生活中,与素不相识的人成为朋友;也总是尽可能在最短时间里与陌生人毫无距离地交谈。专业研究之余的思考,是一种癖好,而随手写下思考的碎片,则是一种不可戒掉的文字瘾。用简单明了的文字让生活流淌出来,是自己的一种理想诉求。

目录
······

上篇:散落的阳光

艺术随笔

文物,艺术品和那个时代的历史记录

艺术品的消亡和对消亡的记录 —从“死亡之岛”到“归来”

柏林墙与柯勒惠支博物馆

易北河边的圣玛丽教堂

漫谈伦勃朗传和伦勃朗自画像

维也纳一日

艺术品的感性及理性

“访客寻友”

意识的边界

梦想,真了不起!——《了不起的菲丽西》随感

有一种乡愁叫孤独——从电影《小武》谈起

艺术家敖松

文化之化与文化之源:乱说饮食文化

漫议乡愁

写给家乡的话

老玉米

羊肉泡馍

烟叶

卖菠菜

麻花

南瓜

养猪

他乡随笔

柏林的雪

初来咋到

孤岛

说说汽车

想到了阳光下的生活

时间的价值

消费欲望

说说语言的意义

乡村、渔村:文化与现代性及其他

感悟记忆中的历史

没有“春晚”的春节

看病记

散漫读书

读书的感觉

再说读书的感觉

为什么要读书?

读书的心情

再说读书的心情

关于书的联想

什么是写作?

武侠心境

再论武侠小说

一种记忆

所谓独立

我们这个时代

职业生涯

生存法则

那些孤独的房子

教师节随感

再说教师节

教书与育人

夏日的纪念

蚁族的奋斗与中国农业大学的奋斗

形象化社会与漏洞型提问

专业的遐想

网络社会实验的意义:希望之路

忙乱而无畏

那种昏暗而质朴的意识

学说话

闲话日常

乡村教师30年:我的父亲母亲

过有趣的生活

“我为什么要上大学”?

冬日晨光

酒与我

一辈子的事

纪念一个陨落的年轻生命

面对熟人

语言的表达:小孩子的烦恼

生活的朴素愿望

随意而写

假日心情

年来到

2014年春节记

节日与人

假日随想

怀旧、想象与文化评判

旅游经验的时间化与空间化

秋天那些事

下篇:文人记忆

学术志趣

“原野听龙吟”:靠近张岱年教授

想起张岱年先生

季羡林:本色的学者

“中国学”者:访饶宗颐先生

与史重约:访邓广铭教授

人文社会科学家的历史使命:访任继愈先生

汝信的学问观

为你喝彩:访吴小如先生

忆小如先生

思与思之间——记叶秀山先生

读他人书,说自已话

一份淡淡的记忆:写在叶秀山先生70寿诞之际

迟来的告别:致敬亲爱的叶老师

离别却是重逢

寻找一种记忆:张隆溪情结

寻找回家的路:记李金铨先生

走向城市的纵深处:访侯仁之先生

豪华落尽见真淳:记朱立元先生

在路上

湮没不仅仅是传说:访李学勤先生

汉学,一门古老而崭新的学科:再访李学勤先生

考古学是什么?——访俞伟超先生

关于古籍今译:中华书局总编辑傅璇琮先生的思考

一个纯粹的人:记张芝联先生

诗的情怀:造访林庚教授

平平淡淡一书生:记裘锡圭先生

教书生涯:记袁行霈教授

文物,何去何从:史树青先生访谈

中世纪,不再是一片混沌:访傅乐安先生

误读考古:访学者徐苹芳

一个创造“资源”的人:访沈昌文先生

走向文化的纵深处:周汝昌先生的品格

为了文学史的完整性:访季镇淮教授

文史的功力——记《文史知识》总编辑李侃先生

正直地做人 严谨地治学:记张少康先生

上课的感觉:访童庆炳先生

莫高窟前的沉思:记煌研究院樊锦诗女士

“我思故我在” ——兼评《三余吟草》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访考古学者王仲殊

编辑生涯——记徐元邦先生

一个“特别”的人——访贾泽林先生

一个“文化了”的人:访刘梦溪先生

成如容易却艰辛——访王甦先生

兢兢业业的拓荒者:——访赵靖先生

夕阳中的微笑:访张志公先生

站在文明的起源处

艺术情怀

文化:终极关怀:近访冯骥才

为了艺术生命的纯正:毕克官先生访谈

走过长城——访罗哲文先生

别样的情怀——记作家延泽民

“画中人”:吴冠中速写

呕心沥血十年情——记文艺家邹德华

补读斋主人——记画家齐良迟

怀愧文化——访画家袁熙坤

评论 ······

老师的书。我后知后觉,不知所措

这本书好就好在每篇文章都不是特别长,坐下来随便从哪篇文章开始,都会给你有意义的体验,启发你做不同角度的思考。作者是有生活又有深度的学术大咖,语言朴实自然。即使生活忙碌只有几分钟的闲暇,我推荐此书。值得拥有。

摆脱世俗的存在

最近的床头书,安静的文字,是李老师的气质。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跟随着李老师的踪迹,感受学术之美、生活之美、思考之美,感受一位人文学者的温暖初心。

点击星号评分!

平均分 0 / 5. 投票数: 0

还没有投票!请为他投一票。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