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亚洲 : 创造另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

0
(0)

寻找亚洲
: 创造另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

作者:孙歌

出版社:一頁folio|贵州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一頁folio

副标题:创造另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

出版年:2019-10-10

页数:368

定价:78.00

装帧:精装

ISBN:9787221154361

内容简介
······

【编辑推荐】

亚洲是什么?谁的亚洲?我们为什么要寻找亚洲?

一部中国知识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寻找亚洲,也是寻找中国,更是寻找真正多元的认识论。

寻找亚洲,并不仅仅是在抵抗西方霸权的意义上是必须的,更重要的是突破欧洲中心论的约束,重新解释被单一化的历史。

全面梳理关于“亚洲”“亚洲原理”“亚洲主义”的来龙去脉。

东亚和亚洲未来的历史与思想变迁究竟会呈现怎样的图景?

描摹大批思想家的“亚洲”性格:冈仓天心、福泽谕吉、孙中山、李大钊、和辻哲郎、竹内好、宫崎市定、滨下武志、梅棹忠夫、沟口雄三、丸山真男

【内容简介】

亚洲不仅是政治概念,也是文化概念;不仅是地理空间位置,也是价值判断尺度。亚洲被西方作为他者加以命名的起点、亚洲的多样性与开放性、亚洲在近代以来不得已接受的西方内在于自身的被殖民过程、亚洲无法以自足的逻辑整合为统一体的现实,这一切一直是困扰着人们的理由。

本书为孙歌教授多年研究东亚和亚洲的思想与现实复杂问题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可以说是记录了孙歌迄今为止“寻找亚洲”的全部过程。从思索亚洲意味着什么,到从东亚的历史与现实中去寻找认识亚洲的方法,再到对跨文化的新的普遍性的寻求,最后落脚对一种新的认识世界的方式,即亚洲原理的寻找,实实在在是极具原创性的思想锤炼,同时也是一种全新的创造,创造有别于西方中心论、中国中心观的全新认识论。

作者简介
······

孙歌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多年来一直从事政治思想史以及与中日关系、亚洲等现实政治有关的复杂问题研究,致力于推动东亚地区知识分子的深度对话,曾于九十年代与沟口雄三先生共同发起连续六年的“中日知识分子对话”。

曾任日本东京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客座研究员,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一桥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客座教授。主要著作有《主体弥散的空间:亚洲论述之两难》(2002、2007)、《竹内好的悖论》(2005)、《文学的位置》(2009)、《把握进入历史的瞬间》(2010)、《我们为什么要谈东亚》(2011)、《思想史中的日本与中国》(2017)、《历史与人:重新思考普遍性问题》(2018)等。

目录
······

写在前面

第一章 亚洲意味着什么

两条思路:亚洲是否存在?

两条思路的接触点

京都学派的亚洲论述

《在亚洲思考》的定位与它所揭示的问题

附录

“亚洲”到底意味着什么

——《21世纪经济报道》访谈

ArtReview Asia 访谈

亚洲的普遍性想象与中国的政治叙事

第二章 东亚视角的认识论意义

中国社会既定的东亚视角及其问题性

现代历史过程中东亚内部的不均衡状态

冷战历史与东亚的关系

后冷战时期的历史视野与东亚叙事的思想品格

关于后东亚论述的可能性

附录

如何思考东北亚的战后

——高句丽问题引发的思考 /188

横向思考的东亚图景

——评白乐晴《分断体制·民族文学》与白永瑞《思想东亚:朝鲜半岛视角的历史与实践》

民众视角与民众的连带

第三章 创造新普遍性

第四章 寻找亚洲原理

讨论亚洲范畴所面临的现实与理论困境

通向亚洲的理论路径

亚洲原理的历史内涵

评论 ······

孙歌反思了“亚洲”概念:是欧洲命名的;地域之上的风土各异;缺乏成为一体的信仰/思维/社会模式基础。在“东亚”上体现更甚:中日韩三国存在相通性但又具有内部背离的张力。因此孙歌对“普遍性”产生了质疑,并强调了个体和特殊的价值,推导出一种新的普遍性,即特殊存在之间的共同话语,并应用于亚洲的“原理”上。孙歌对亚洲的寻找结论是相对主义,但这个相对主义仿佛又陷入一种绝对,放大个体后以至于无法再使用亚洲概念了。…

实话实说我的阅读感受,我看到的是一种批评,很有力度和深度,但是又很隐蔽和婉转。是有收获和启发,虽然读起来不容易。

亚洲问题太过复杂,一本书自然无从解决。但这本书提供的原理却意义重大。全书最有价值的,或许是第二章附录部分对几位韩国思想家的剖析——比起中日思想家无法割除的中心主义想象,韩国思想家更容易以冷静的态度“寻找亚洲”,而处在“分断机制”之下的韩朝关系也让他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更具现实性。而当他们提出分断作为一种机制的原理时,我们就不难得出结论,哪怕是“统一”,都不是解决韩朝问题,乃至亚洲问题的最好方案,因为…

2015年写北双“陌生的亚洲”主题的评论时就在想,为什么自己读到的后殖民理论中,关于构造亚洲主体性的内容如此之含混,后来才意识到准确的描述并非“含混”,而是“悖论”。这个困境如孙歌所说,有点像是她在接受了“平移的普遍性”这一主张之前的状态,如何重新理解普遍性,并在容纳差异的前提之下重新构造?问题一旦来到了这个方面,以往阅读经验中的那些空无的指向就都找到了靶子。

点击星号评分!

平均分 0 / 5. 投票数: 0

还没有投票!请为他投一票。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