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建筑与经院哲学

0
(0)

哥特式建筑与经院哲学

作者:[美]欧文•潘诺夫斯基/欧文·潘诺夫斯基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译者:陈平

出版年:2021-4

页数:140

定价:48.00

装帧:平装

丛书:艺术史名著译丛

ISBN:9787100186674

内容简介
······

潘诺夫斯基这本著名的小册子是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精神史(观念史)作品之一,也是跨越美术史与思想史的一次激动人心的探险之旅,其主旨是探讨哥特式建筑与经院哲学之间的相互关系。贡布里希曾在悼念潘氏的文章中指出:“思想与图像、哲学与风格之间的关联,这是一个难题,远远超出了图像志的界限。”破解这一难题正是潘氏毕生的追求,也是他创立现代图像学的出发点。

在本书中,潘氏将中世纪盛期的哥特式建筑与同一时期的经院哲学进行对比,以证明无论是哥特式建筑还是经院哲学,都在一种共同的“精神习性”的控制下,创造了相似的风格特征。此书出版之后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他的冒险之旅给人们展示了一番别样的风景,令人耳目一新,尤其是对美术史家和建筑史家而言。

作者简介
······

欧文•潘诺夫斯基(Erwin Panofsky,1892—1968),出生于德国汉诺威,1921年进入汉堡大学参与创立艺术史系,1934年因纳粹上台移居美国,先任教于纽约大学,后进入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新成立的历史研究所,直至退休。他一生都在探索图像与观念的关系,其思想不仅奠定了现代图像学理论,也对整个人文学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史学者,使艺术史学科受到世人尊敬。英国学者肯尼斯•克拉克把他描述为“那个时代最伟大的艺术史家”。其代表作有《图像学研究》《理念》《丢勒的生平与艺术》《哥特式建筑与经院哲学》《早期尼德兰绘画》《视觉艺术中的意义》《西方艺术中的文艺复兴与历次复兴》等。

陈平,1954年出生,江苏南京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受聘为四川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副总编辑、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史论系主任。著有《李格尔与艺术科学》《外国建筑史》和《西方艺术史学史》,译有李格尔的《罗马晚期的工艺美术》、德沃夏克的《作为精神史的美术史》、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等西方美术史学名著十余部,主编“美术史里程碑丛书”。

评论 ······

正文很短,但看了许久。再次见到潘诺夫斯基对于辩证法出神入化的演绎,教堂的实用功能和美学价值被巧妙地结合起来。正如前言指出,潘诺夫斯基的高明之处在于只着眼于经院哲学和建筑之间的形式类比,而他也超越了一般的平行理论、发现了一种“真正的因果关系”,即一种支配着哲学与建筑的“精神习性”(mental habit)。全文看下来,与其说这种“简单联系”基于黑格尔主义或神学体系,倒不如说基于一种——极其敏锐的洞…

其实正文只有37页,为了出书加了不少前言和插图。我觉得很有意思的是潘诺夫斯基在哥特式建筑里看出了神秘主义和唯名论的融合。认为哥特式建筑体现了经院哲学中两条原则,manifestatio et concordantia。但是全文最吸引我的倒是他对神秘主义和唯名论的判断:神秘主义和唯名论都持有主观主义,都使个体返回个人感觉与心理体验的资源,都最终取消了有限与无限的界限。神秘主义取消有限与无限很好理解,…

艺术风格与哲学观念的平行研究,精致的成果。伴随“大教堂时代”的相关书籍看真过瘾。译者序言把文章结构介绍得很清晰。

非常经典的关于经院哲学与哥特建筑相关性的论述。可能限于不到四十页演讲稿的篇幅,很多地方只是点到为止,但是把经院哲学的“显明”和“调和”在哥特建筑中的反应描绘得十分清楚。经院哲学注重有条不紊地划分和阐释,归结到建筑上即直到细枝末节的层次结构,经院哲学注重调和圣经和教父经典的矛盾,归结到建筑上即对传统建筑不同形式的调整。开个脑洞,同样注重规整的明清中国古代建筑是否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探讨呢?

点击星号评分!

平均分 0 / 5. 投票数: 0

还没有投票!请为他投一票。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