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岁月·生活(全三册) : 爱伦堡回忆录

0
(0)

人·岁月·生活(全三册)
: 爱伦堡回忆录

作者:[俄]伊利亚·爱伦堡/[苏联]伊里亚·爱伦堡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副标题:爱伦堡回忆录

译者:冯江南/秦顺新

出版年:1999-10

页数:411;496;502

定价:88.00元

装帧:平装

ISBN:9787806455760

内容简介
······

1960年,苏联《新世界》杂志开始连载爱伦堡的长篇回忆录《人·岁月·生活》。不久,这部作品便在苏联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和激烈争论,成为苏联“解冻文学”最著名的代表作和“欧洲的文艺史诗”。七八十年代,其节译本在我国国内被列为高层阅读的内参资料,流入民间后被圈内人士私下传阅,影响了一代知识分子的成长。

作者简介
······

伊利亚·爱伦堡(1891-1967)苏联作家。1910年开始文学创作。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任战地记者。十月革命后曾参加苏维埃政府工作。

1921年后以记者身份去德、法、比等国。在国外十多年中,写了众多作品。

30年代回国后,在卫国战争中任军报《红星报》战地记者。著有长篇小说《巴黎的陷落》、《暴风雨》和《九级浪》等。1954年发表的中篇小说《解冻》在苏联文艺界引起巨大震动。后用五年时间写成长篇回忆录《人·岁月·生活》,于1960年开始陆续发表,在苏联及西方引起强烈反响和激烈争议。此书被誉为苏联 “解冻文学”的开山巨作和“欧洲的文艺史诗”。

目录
······

第一部

谁记得一切,谁就感到沉重/3

难忘的1891年/7

童年和少年/11

童年时代的莫斯科/20

中学时代/26

15岁的地下工作者/33

年轻的女诗人娜佳/35

狱中生活/44

从波尔塔瓦流亡巴黎/50

初识巴黎/55

列宁要我去找他/60

侨居巴黎的革命侨民/64

与诗结缘/71

巴黎就是一所学校/86

结识诗人巴尔蒙特/93

初进罗浮宫/99

法国人与俄国人――有趣的误解/107

爱玩小孩游戏的沃洛申/113

伯爵兼公民阿・尼・托尔斯泰/122

洛东达咖啡馆与末代名士/ 133

两位法国诗人/141

画家莫迪利亚尼的悲剧/144

战争爆发了/150

应征入伍遭拒绝/156

战时的巴黎/163

画家莱热从前线归来/167

初次当记者的遭遇/回对

神秘可怕的萨温科夫/178

梦游症患者――墨西哥画家迪埃戈/ 182

1916年记事/ 190

我认识的毕加索/197

沙皇垮了/208

重返俄国/215

第二部

1917年的莫斯科/223

启蒙者勃留索夫/228

钟情而坚贞的女诗人茨韦塔耶娃/236

1917年的旁观者/245

马雅可夫斯基和他的塑像/252

1917――1941帕斯捷尔纳克肖像/264

左翼艺术的“第一号命令”/272

无意中掉进作家的圈子/279

基辅,我的故乡!/288

受尽折磨的基辅/294

在基辅结识的艺术家/300

逃离基辅/308

在考特贝尔的艰难日子/314

生来不是蹲监狱的曼德尔施塔姆/322

坐盐船逃难/330

第比利斯的“天蓝色之角”/333

让开,这是外交信使!/339

请您证明:您不是弗兰格尔的间谍/343

梅耶霍德和戏剧/347

我非常需要一条裤子/358

这是整整一个诗歌的时代/363

杜罗夫和《全世界的野兔,联合起来!》/369

叶赛宁和他的诗/375

泰罗夫和室内剧院/384

1921年我心中的怀疑/389

重访巴黎遭驱逐出境/398

我的第一部长篇《胡利奥・胡列尼托》/405

第三部

1921年柏林之秋/3

在柏林:俄国侨民的出版物/12

诗人杜维姆“冰冷的睡梦”/23

古怪的天才――安德烈・别雷/34

列米佐夫及“伟大和自由的猿猴院”/40

我是“现代虚无主义者”吗?/45

1924年的柏林:幕间休息/52

奈兹瓦尔的诗――它进人我的生活/56

又见莫斯科:《贪图私利者》被拒绝/63

莫斯科寒冷的一月:关于列宁的回忆/75

1924年的意大利马泰奥蒂事件/79

《1925年夏天》:新作品和新观念/85

马尔基什:小笛子和干燥的嘴唇/96

时代的后门:《在活水胡同里》/ 101

戴眼镜的巴别尔和《骑兵军》/ 105

庞马尔角――渔民、沙丁鱼和全世界/贝16

《冉娜・涅伊的爱情》:

对悲惨结局的恐惧/ 120

巴黎的作家群体/126

德斯诺斯与“死亡营”中的情诗/ 134

肥乳牛、瘦乳牛与西绪福斯的传说/ 140

梅尔:一只飞来飞去的白鸦/148

巴尔干的高尔基――伊斯特拉蒂/154

持《时代的签证》旅行欧洲/ 158

约瑟夫・罗特和《拉德茨基进行曲》/ 167

画家帕斯金/171

从摄影镜头里看《我的巴黎》/177

1931年秋首访西班牙/182

从诗歌走向革命的托勒尔/191

两访柏林――怪诞不经的梦境/197

写了19本书的40岁/ 202

出任《消息报》驻巴黎记者/208

震动巴黎的戈尔古洛夫案件/213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热情”/217

《第二天》,大地和深渊分开了/225

第四部

好莱坞与革命的杂种/235

好朋友――伊利夫和彼得罗夫/242

1934年:报道巴黎工人总罢工/247

1934年,采访维也纳事件/250

从捷克斯洛伐克到巴黎/255

莫斯科“民族”旅馆及奴隶心态/259

第一次苏联作家代表大会/264

建设与摧毁《一气干到底》/273

斯大林想和我谈谈/279

收到带 字形的匿名信/284

纪德――他不过是一只螟蛾/289

国际反法西斯作家代表大会/294

画布上的巴黎――法尔克的油画/302

不能容忍法西斯主义/308

最英明的导师和牺牲品/314

1936年春,西班牙和巴黎/322

自任西班牙前线特派记者/329

在西班牙前线/342

西班牙的无政府主义者/349

被射中的雄鹰――科利佐夫/359

马德里战时见闻/363

作家萨维奇当了记者/371

海明威,他虽死犹生/375

1937年的堂吉河德/383

作家将军马特维・米哈伊洛维奇/391

国际作家代表大会在炮火下召开/397

共和国军占领特鲁埃尔/404

莫斯科:斯大林对作家作战/409

西班牙:战争的结局/419

忧郁和孤独使我重握诗笔/431

《法国的悲哀》:

慕尼黑挫伤了法国/437

伟大的西班牙诗人马查多/443

加泰罗尼亚的最后一周/449

我被迫放下记者的工作/456

奇怪的战争/462

画家马尔凯也死了/467

在巴黎:再次遭逮捕/472

法西斯占领下的巴黎/481

斯大林戏言《巴黎的陷落》/487

第五部

德军人侵与书刊检查员的剪刀/3

永远留在了前线的诗人拉宾/14

在屠杀面前学会憎恨/19

作家和人民一起

经受“战争的X光照射”/27

叛徒弗拉索夫/38

为军报《红星报》工作的作家/43

战士古德坚柯和他的诗/49

流血的卡德里尔舞/56

沉痛的1942年夏季/64

勒热夫的战士与勒热夫的痛苦/71

伟大的心灵和渺小的政治/78

解放的库尔斯克:

不屈的人们和苟且偷生者/83

博学多才的外交官乌曼斯基/92

1943年:深夜、深秋――深的战争/97

1943年:第一次出现的不祥乌云/108

20年代最聪明的作家之一

――特尼扬诺夫/ 114

外国的外交官和记者的趣事/119

明斯克包围圈:

德军指挥官、作家巴甫连科、幸存的人们/126

布洛克的笔与战争的口授/135

格罗斯曼头上的灾星:

命运不喜欢最高纲领派/ 142

《黑书》和它的编著者/ 146

发现人的心灵:伊娜和她的日记/ 153

进军德国:欢乐中羼杂的悲夏/ 162

战争的最后几周/173

我认识的法国总理赫里欧/ 179

胜利之夜,

我想着痛苦、勇气、爱情、忠诚/ 185

第六部

1945年6月:我开始了漫游/195

四个月访问七个国家/ 206

纽伦堡:人的感情和行为旋转的轨迹/218

《暴风雨》与反“卑躬屈膝”运动/225

美国之行:首次出击/232

美国之行:美国。人的生活方式/236

美国之行:黑人的命运/245

美国之行:会见爱因斯坦/253

美国之行:人们很激动,但海洋很平静/259

美国之行:

米哈伊尔・罗曼诺维奇的命运/267

战后的法国:从痛苦中磨出面粉/271

马蒂斯为我画像/279

自白:“祖国只有一个”/284

关于波兰的抒情的说明/294

我一生中最艰难的岁月/300

巴黎:保卫和平代表大会/3if

《人群》和斯洛伐克作家/322

法捷耶夫:不大为人所知的一面/331

意大利之旅/341

约里奥一居里:创伤和路标/352

斯德哥尔摩宣言/361

应邀与伊丽莎白王后谈话/368

在伦敦遭遇冷战气候/379

关于萨特蘑菇和柳条筐的争论/387

画家孔恰洛夫斯基和红方块王子派/398

《九级浪》和担任最高苏维埃代表/404

去智利为诗人聂鲁达颁奖/415

中国之行印象记/423

土耳其诗人希克梅特/433

两位杰出的外交家:

李维诺夫和苏里茨/440

法国诗人艾吕雅/447

毫无生气的1952年。斯大林瘫了……/456

斯大林肖像:上帝?老板?/464

独往独来的伊夫・法奇/472

《解冻》:春天的开始/481

结语:分娩总是艰难的/489

译后记/501

"人·岁月·生活(全三册)"试读
······

我早就想把我生平遇到过的一些人、我所参与或目睹的一些事写出来;但我一次又一次地把这个工作搁置下来:或为情势所阻,或因心中犹豫——我能否成功地再现那些因年深日久而逐渐暗淡了的人物形象呢?自己的记忆又是否可靠呢?如今再也不能因循拖延,我终于坐下来写这本书了。
35年以前,我曾在一篇游记中写道:“今年夏天,在阿布拉姆采沃,我眺望着园中的几棵槭树和几张安乐椅。想当年阿..

  • 爱伦堡回忆录——人,岁月,生活:第一部分
  • 爱伦堡回忆录——人,岁月,生活:第二部分
  • 爱伦堡回忆录——人,岁月,生活:第三部分

评论 ······

140万字,纸张印刷都太扣分,估计近视再加深了几百度。于是啃了半个月,终于把这本我高中认为“命定要看”的书啃完。内容很多,然而,我还真是不大喜欢这种事无巨细的流水账写法。二战的章节最好看,大概是这样的动荡和创痛,书页都承受不住,只能扑面而来。其它的,除了看边角处的八卦料,其实也没有太动人的地方。爱伦堡当然是值得尊敬的人,诚实、坚定、善良,无论是战争中还是政治高压下,三观永远正确得让人无法质疑。大概…

愛倫堡的人生經歷太豐富了。另外怎麼我看的書定價¥98、、、

俄罗斯三部曲…… 印刷太差劲了,说是全三册,网购回来的是两册的版本,字缩小不少,编排太密,纸张惨白……

似是而非。

点击星号评分!

平均分 0 / 5. 投票数: 0

还没有投票!请为他投一票。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