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这种病”

0
(0)

“母亲这种病”

作者:[日]冈田尊司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品方:读小库

原作名:母という病

译者:丁丁虫

出版年:2018-9-30

页数:200

定价:36

装帧:平装

丛书:读库出品·读小库Mook

ISBN:9787513330978

内容简介
······

母子关系远远超越心理层面,它不仅塑造心灵,也塑造身体,一岁半以前的母子关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会影响孩子待人接物的态度、对压力的敏感度、对异性和后代的爱,甚至还会影响到健康、衰老速度和寿命长短。

然而越来越多的人为母子关系苦恼,患上“母亲这种病”。有的人缺乏母爱,终其一生寻求代偿,有的人被母亲恣意控制,难以长大成人。书中分析了约翰·列侬、简·方达、赫尔曼·黑塞、冈本太郎、宫崎骏等人,如何深受其苦。

“母亲这种病”是依恋的疾病。出于各种原因,母子之间没有建立起健康的依恋关系,母亲没能成为孩子可以全心依靠的“安全基地”。患者身上一开始没有自觉症状,但大量问题在青春期爆发,原本的“乖孩子”会突然出现多种行为偏差。自我否定、ADHD、边缘性人格障碍、进食障碍、抑郁、焦虑,以及被各种成瘾症折磨,这些症状的根源处,常常可以发现当事人对母亲的不稳定依恋。

但是,“母亲这种病”更应归咎于不能保护母亲和孩子的社会,正因为世界太过忙乱,母亲不得不承担许多其他职责,失去陪伴孩子的时间,或者代替父亲严格对待孩子。本应丰饶舒适的社会,却将母亲从孩子身边夺走,那些依恋不稳定的、没有坚强心智的孩子就渐渐丧失了容身之地。

作者站在回顾人生的角度发现:问题越深,与母子关系越有牵连,但反过来说,即便是棘手的案例,如果能改善母子关系,通常也会发生戏剧性的好转。他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总结出了治疗“母亲这种病”的方法。孩子需要的只是开朗、温柔、遇到困难时默默陪在身边的母亲,他们不想怨恨母亲,只想要一个原谅的理由。只要有愿望,就有治愈的可能。

作者简介
······

冈田尊司

精神科医生,作家,医学博士。1960 年生于日本香川县,从东京大学哲学系退学后,改读京都大学医学系本科,毕业于京都大学研究生院医学研究科。长期在京都医疗少管所工作,之后开设冈田私人医院,现任院长。作为一名临床医生,站在边缘性人格障碍、发展障碍治疗的最前线,一直致力于年轻人的心理问题研究。作品有《边缘性人格障碍》《悲伤的孩子们》《脑内污染》等。还以“小笠原慧”为笔名进行创作,作品包括获横沟奖的《DZ》,以及《掌心的蝴蝶》《你听不到风的声音吗》《生存任务》等。

目录
······

前言 病原是母亲,患者是孩子

母亲究竟是什么?

一次见面

蔓延的“母亲这种病”

影响的不只是亲子关系

第一章 为“母亲这种病”所苦

对母亲怀有执念

陷入自我否定

扮演“好孩子”

受控的孝子

持续贬低自己的原因

情感饥渴带来的陷阱

追求完美

努力寻求认可

每次见面情绪都会低落

永远没有安全感

容易受伤,容易过激

死亡冲动的根源

化为普世之爱和创造的力量

约翰·列侬

第二章 生活痛苦的根源

不仅是心理问题

母性带来珍贵的礼物

零岁到一岁半为什么重要

当依恋成型受阻

硬妈妈和软妈妈

催产素不足就无法活下去

母亲是安全基地

培养稳定的依恋

相处方式带来的各种依恋

敏感的和迟钝的

依恋的“年轮”

束缚型与未决型

依恋的病

第三章 残留的伤痕

不稳定依恋导致各种问题

对生育的恐惧与抗拒

催产素的匮乏与性格

“母亲这种病”的连锁症状

ADHD

母性匮乏导致的疾病

“你,滚开”

幼年时被抛弃的伤痕

因故而成瘾

沉溺于苦艾酒的尤特里罗

进食障碍、慢性抑郁、焦虑症……

“激烈情绪”的源头

无精打采缩在家里的年轻人

第四章 被不稳定的母亲摆弄

具有不稳定依恋的母亲

狂风般的母亲

“为母亲感到羞耻”

简·方达

把自己的问题带给孩子

隶属于父亲的依赖型母亲

陷阱:像朋友一样的母亲

冈本太郎与母亲加乃子

第五章 自恋的母亲与她的玩具娃娃

白雪公主的悲剧重现于现代

讨厌抚养孩子

母亲改嫁的少女

无法自省

沉迷于做主角的母亲

“发错货的”孩子

只宠爱自己喜欢的玩具娃娃

“我是妈妈的玩具娃娃”

无法对孩子说不

第六章 性格认真的母亲也有陷阱

有洁癖和责任心强的母亲

赫尔曼·黑塞与母亲

强制推行自己的规则和价值观

无法接受孩子调皮

为什么沉溺于兴奋剂

努力的母亲身上容易发生的悲剧

越是忍耐的孩子,后来越是执拗

第七章 克服“母亲这种病”

从没有自觉症状开始

感到怪异是第一步

倾吐负性体验

真心渴求父母

引发问题,是因为想要恢复

逃避也有意义

重新撒娇的重要性

用尽全力冲撞

宫崎骏的例子

与母亲保持适度距离

暂时放弃

为了克服想死的情绪

没有参加母亲葬礼的黑塞

不要被“理想的自己”束缚

修复受伤的依恋

寻求安全基地

如果得不到,不妨去给予

不要做否定性的反应

尽力寻找优点

学会处理问题的技巧

不要将自己和他人的想法混为一谈

直面自己

接受事实

孩子想要原谅父母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评论 ······

可能是我看书的目的太功利?感觉全书只有最后一章对想要改善自己心理状况的大人有些用途,对亲子关系没什么正面作用。前面的例证和结论之间的逻辑联系感觉也有点牵强。小朋友千差万别,母亲在孩子面前就只能有温柔耐心一种面孔吗?温柔与纵容之间的度如何把握?
写作教练和理解孩子的画看完都安利给做了家长的好朋友,很明确地给出了好的方式方法。这本的感觉只是告诉你这样不对那样也不对并且反复强调不对的后果如何严重危害深远…

武志红学家都是恋母狂

一口气读完发现被扎成筛子

读库出的这是啥?…论证一点逻辑都没有,摆几个故事就说这人得了母亲这种病,这什么道理啊。育儿科普书还是看欧美的吧。

点击星号评分!

平均分 0 / 5. 投票数: 0

还没有投票!请为他投一票。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