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龍八部 : (全五册)

0
(0)

天龍八部
: (全五册)

作者:金庸

出版社:明河社

副标题:(全五册)

出版年:1978-11

页数:2130

定价:HK$200

丛书:金庸作品集(明河社)

ISBN:9789627461241

内容简介
······

修訂本一九七八年十一月初版

1980年五月再版 又一九八二年五月再版

1987年四月第七版

作者简介
······

金庸(1924年2月6日—),香港“大紫荆勋贤”。原名查良镛(zhā liáng yōng,英:Louis Cha),浙江海宁人,当代著名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社会活动家,《香港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金庸是新派武侠小说最杰出的代表作家,被普遍誉为武侠小说作家的“泰山北斗”,更有金迷们尊称其为“金大侠”或“查大侠”。

金庸生于1924年,祖籍为安徽省桐城,出生在浙江海宁,查家为当地望族,历史上最鼎盛期为清康熙年间,以查慎行为首叔侄七人同任翰林。现代查氏家族还有两位知名人物,南开大学教授查良铮(穆旦)(四十年代九叶派代表诗人,翻译家),台湾学术界风云人物、司法部长查良钊。出自海宁的著名人物还有王国维和徐志摩。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金庸祖父查沧珊是“丹阳教案”的当事人。

1937年,金庸考入浙江一流的杭州高中,离开家乡海宁。1939年金庸15岁时曾经和同学一起编写了一本指导学生升初中的参考书《给投考初中者》,畅销内地,这是此类书籍在中国第一次出版,也是金庸出版的第一本书。1941年日军攻到浙江,金庸进入联合高中,那时他17岁,临毕业时因为写讽刺黑板报《阿丽丝漫游记》被开除。另一说是写情书.1944年考入重庆国立政治大学外文系,因对国民党职业学生不满投诉被勒令退学,一度进入中央图书馆工作,后转入苏州东吴大学(今苏州大学)学习国际法。抗战胜利后回杭州进《东南日报》做记者,1948年在数千人参加的考试中脱颖而出,进入《大公报》,做编辑和收听英语国际电讯广播当翻译。不久《大公报》香港版复刊,金庸南下到香港。

1950年,《大公报》所属《新晚报》创刊,金庸调任副刊编辑,主持《下午茶座》栏目,也做翻译、记者工作,与梁羽生(原名陈文统)一个办公桌,写过不少文艺小品和影评(笔名姚馥兰和林欢)。姚馥兰的意思是英文的Your friend.(你的朋友)。1955年开写《书剑恩仇录》,在《大公报》与梁羽生、陈凡(百剑堂主)开设《三剑楼随笔》,成为专栏作家。1957年进入长城电影公司,专职为编剧,写过《绝代佳人》、《兰花花》、《不要离开我》、《三恋》、《小鸽子姑娘》、《午夜琴声》等剧本,合导过《有女怀春》、《王老虎抢亲》(所用笔名为林欢)。

建国不久,金庸为了实现外交家的理想来到北京,但由于种种原因而失望地回到香港,从而开始了武侠小说的创作。

1959年离开长城电影公司,与中学同学沈宝新合资创办《明报》,任主编兼社长历35年,期间又创办《明报月刊》、《明报周刊》、新加坡《新明日报》及马来西亚《新明日报》等。金庸任董事长期间,《明报》成为香港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有人把它比喻成香港的《泰晤士报》。其对中国时局的预测和分析,是其它报纸不能比拟的。《明报月刊》则是华人世界最文人化的刊物,其对大中华关怀,深受全世界华人好评。

从五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金庸共写武侠小说15部,1972年宣布封笔,开始修订工作。

1981年后金庸数次回大陆,先后受到邓小平、江泽民等领导人的接见,1985年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1986年被任命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政治体制”小组港方负责人,1989年辞去基本法委员职务,卸任《明报》社长职务,1992年到英国牛津大学当访问学者,1994年辞去《明报》企业董事局主席职务。1999~2005年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金庸博学多才。就武侠小说方面,金庸阅历丰富,知识渊博,文思敏捷,眼光独到。他继承古典武侠小说之精华,开创了形式独特、情节曲折、描写细腻且深具人性和豪情侠义的新派武侠小说先河。举凡历史、政治、古代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电影等都有研究,作品中琴棋书画、诗词典章、天文历算、阴阳五行、奇门遁甲、儒道佛学均有涉猎,金庸还是香港著名的政论家、企业家、报人,曾获法国总统“荣誉军团骑士”勋章,英国牛津大学董事会成员及两所学院荣誉院士,多家大学名誉博士。

金庸一支笔写武侠,一支笔纵论时局,享誉香江;少年游侠,中年游艺,老年游仙;为文可以风行一世,为商可以富比陶朱,为政可以参国论要:金庸一生的传奇,可谓多姿多彩之至。佛学对金庸的影响很大。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处处可见金庸中庸平和的风格。

目录
······

《天龍八部》是金庸的傑作,歷來得到很高的評價。此书在《明報》连载期间,金庸有事去歐洲較長時間,爲使連載不致長期脫期,曾找倪匡「代笔」。倪匡《我看金庸小说》:「於是找我,代写三四十天,」「金庸又说:『老董(按:指董千里)的文字,较洗鍊,简洁而有力,文字的组织能力又高,你的稿子写好之后,我想请老董看一遍,改过之后再见报!』」「写了大约六万字左右,」「我所写的那一段,在旧版书出版时,收进单行本中。」沈西城《妙人倪匡》:「我看过倪匡代笔的那段情节,其实并不太离奇,跟《天龙八部》全书也没有甚麼相悖的地方,看来是金庸有意保留全书的完整,不想渗入旁人的心血,这才删去了这一大段文字。」

金庸修訂版(這裏的修訂版指正常修訂版,自非20世紀末-21世紀初的自毀作品的“新修”)《天龙八部》的「后记」(寫於1978年10月):「中间在离港外游期间,曾请倪匡兄代写了四万多字。倪匡兄代写那一段是一个独立的故事,和全书并无必要连系,这次改写修订,徵得倪匡兄的同意而删去了。所以要请他代写,是为了报上连载不便长期断稿。但出版单行本(按:指修訂版),没有理由将别人的作品长期据为己有。」倪匡自述「写了大约六万字左右」,金庸表示「写了四万多字」,按照字數統計方法的不同(比如標點等如何計數)和記憶的誤差,兩者的差別其實並不太大,當然若作爲研究,準確的數字還應查明一下。此外,倪匡《我看金庸小说》、沈西城《妙人倪匡》,提到倪匡「代笔」的那段中,有弄瞎阿紫眼睛的情节,而这情节最终仍保留在金庸修訂版《天龙八部》裏,可见金庸并没有完全删去「倪匡代笔的那段情节」。對此,金庸在“新修版”改增的後記(約寫於2002年11月)中作了具體交代:「倪匡兄代写那一段是一个独立的情节,内容是慕容复与丁春秋在客店中大战,虽然精彩纷呈,但和全书并无必要联系,这次改写修正,征得倪匡兄的同意而删去了,只保留了丁春秋弄盲阿紫一节,」此前人們不明瞭的倪匡究竟代寫了那些內容的問題,經此說明,澄清不少。當年倪匡「代笔」的那段,当世知道的,也许仅有五人而已:即金庸、倪匡、董千里、沈西城、负责发排《天龙八部》连载的编辑五個當事人。不過經金庸的詳細說明,加以明報連載、舊版單行本(收有倪匡「代笔」內容)俱在,加以比對分析,倪匡的代筆內容究竟爲何,當不難得知。

评论 ······

以前年纪小喜欢的角色是段誉,现在重读小说觉得段誉好傻好痴呆。而萧峰的豪迈气概和阿朱用生命托付的深情实在让人感慨,真是命运弄人

求不得苦

第一次看武侠,此前甚至连剧也没有看过。能稍稍体会到金庸透过武林写出对天下苍生悲悯的心情。

到头来,各大人物还是为了情仇爱恨、家国恩怨,或痴或狂,或迷或醉,乍喜乍悲,患得患失。金庸几部大作的脉络里,总渗有异族的遒劲血色,对于身份的认同与忠义的取舍,对于民族的融合与豪情的迸发,都有极深湛的追究,但当然,我们总会知道大英雄会站在历史的哪一端。依然是有各色好玩的人物与派别,其中王语嫣作为一部人肉辞典的功能最为搞怪,而钟灵的清爽劲貌似最得我心,也许与上世纪电视上的惊鸿一瞥有关。追随他们痴傻走江湖…

点击星号评分!

平均分 0 / 5. 投票数: 0

还没有投票!请为他投一票。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