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于威尼斯

0
(0)

死于威尼斯

作者:[德]托马斯·曼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原作名:DeathinVenice

译者:钱鸿嘉/刘德中

出版年:2010-5

页数:184

定价:20.00元

装帧:精装

丛书:译文经典(精装本)

ISBN:9787532750214

内容简介
······

《死于威尼斯》采撷了作者两篇精彩的中篇小说,读者从中可领略到这位大文豪的创作特点。居首之篇《死于威尼斯》属“艺术家小说”,充满诗情画意,文字优美,是作者本人的得意之作,也得到评论界的大力推崇,二十世纪初,德国文学界出现了一颗光灿夺目的巨星,它华光熠熠地照亮了欧洲整个文坛,赢得了世界各国千百万读者,这就是一九二九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托马斯·曼。1971年由英国和意大利合作搬上银幕,影响深远。《特里斯坦》是作者的成熟之作,以一座疗养院为背景,通过对作家史平奈尔和一位温柔美丽的富商太太之间的暖昧关系的描写,反映德国当时上层社会的病态生活。今年正值托马斯·曼诞辰135周年和逝世55周年祭,我们出版此书,以资纪念。

作者简介
······

托马斯·曼(Thomas Mann),是20世纪德国文坛最耀眼的巨星,他的作品具有广泛的世界影响;他于192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托马斯·曼于一八七五年六月六日生于德国北部吕贝克城的一个富商家庭,父亲托马斯·约翰·亨利希·曼(1840-1890)是经营谷物的巨商,后任参议及副市长;母亲尤莉亚·曼(1851-1923)生于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出身富贵,有葡萄牙血统。父亲严肃、冷静,富于理智,而母亲则热情奔放,爱好艺术。他有一个哥哥、一个弟弟和两个妹妹。哥哥亨利希·曼以后也是一位举世闻名的大作家。一八九〇年十月,父亲去世,商行倒闭,全家遂于一八九二年迁至慕尼黑定居。翌年,他在文科中学毕业,后即在一家火灾保险公司当见习生。托马斯·曼早年即爱好文学艺术,博览群书;学习期间,他曾用保尔·托马斯的笔名在《春风》及《社会》杂志上发表诗歌与论文,但并不为人注目。在保险公司当见习生时,他仿效法国作家布尔热和莫泊桑的风格写了一篇以女演员和大学生的恋爱为题材的故事,这就是一八九四年十月在《社会》杂志发表的中篇小说《堕落》。

一八九五年,他离开保险公司,在慕尼黑高等学校学习,当一名旁听生。他不但旁听了艺术史和文学史等课程,而且对经济学也甚感兴趣。与此同时,他为哥哥亨利希·曼主编的《二十世纪德意志艺术与福利之页》审稿,并撰写书评。

目录
······

译本序

死于威尼斯

特里斯坦

评论 ······

8万多的字,184页,读了我两个星期,好辛苦……后一篇翻译还行,一下就看完。《死于威尼斯》我没什么话好说的,怎么看怎么读都拗口。如果托马斯本身用词造句的文风确实如此,我这个读者真不是他的fans。略了下前言,说这是他最杰出的一部小说了,囧rz……不就几个场景写得花俏些么?想像的空间逻辑描写,也不见得很顺畅啊。

既充盈着对感官形体的诗情般赞美,又时时穿插着对它们的潜在威胁的沮丧和不安。明暗相交,名符其实的水晶多棱体结构和映象,通过如此难以穷尽的回光返影的性质,从如此之多的切面放射出光芒,以致当它成形之时,托马斯自己也会被弄得目眩神迷。听从富于象征性的暗示,打破日常起居和从事写作的有规律生活,来到远方陌生的环境中,自由释放出平素理性禁锢下的冲动,一边独自品味内心的潮涌,一边又不知不觉地为其裹挟而去。这死亡之…

真正的,干净的纯文学。如果卡尔维诺的小说是拥有一万根骨头的鱼,那么托马斯曼的小说是没有一根骨头的鱼。

死并非悲剧,托马斯曼用标题便揭晓了这一结局,而悲剧在于毫无预兆的爱。深陷爱欲时的沉醉、迷狂、颤栗与恐惧,竟与死亡惊人的吻合。托马斯曼用死亡作为黑暗布景,发生在威尼斯的一场没有开始便注定死亡的爱情便成了一曲独角戏,从低吟浅唱到曲终人散。同时又是关于大师的悲剧,艺术与生活的矛盾,与小说中美与丑、冲动与克制的矛盾相对应。想及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描绘了一幅悲观暗淡的宇宙图景:世上万事万物,包…

点击星号评分!

平均分 0 / 5. 投票数: 0

还没有投票!请为他投一票。

推荐阅读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