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完美的一天

0
(0)

这完美的一天

作者:(美)艾拉·莱文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品方:99读书人

原作名:ThisPerfectDay

译者:吴建国

出版年:2012-3

页数:464

定价:32.00元

装帧:平装

ISBN:9787020089789

内容简介
 · · · · · ·

《这完美的一天》以崭新的视角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科技治国论下的乌托邦”的社会生活图景:大家说同一种语言,吃一样的食物,喝一样的饮料,穿一样的衣服。没有名字,每个人都靠一个由九个字母数字组成的代码来区分彼此。人们被告知在哪儿住,吃什么,和谁结婚,什么时候生育,从事什么工作。所有人都会在62岁时死去。整个社会由一台电脑控制。人们每天都得接受注射,麻木是所有人的基本状态。大家都很满意这种生活。

数年后,由于一次未能预测到的大地震,“大家庭”成员们的常规性治疗被耽搁了数日,有些成员的知觉力得到复苏,头脑变得清醒,思维也活跃起来,开始质疑起这种制度的合理性,并策划逃离了“统一电脑”的束缚,奔向自由的马霍卡岛。然而,这座“自由之岛”并非真正的“天堂”,它是“统一电脑”专门为那些“无可救药的人”安排的……

作者简介
 · · · · · ·

艾拉•莱文(Ira Levin,1929~2007),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剧作家。毕业于纽约大学,曾在美军通讯部队服役。出道作《死前之吻》(A Kiss Before Dying)获得成功后,曾改行编写舞台剧。1967年根据妻子怀孕经验写成《失婴记》(Rosemary’s Baby),被波兰大导演罗曼•波兰斯基搬上银幕,带给美国文坛与好莱坞影业难以抹灭的影响。1976年的惊世之作《巴西来的男孩》(The Boys From Brazil)提前预告了世纪末崛起的高科技基因工程,兼具科幻与间谍两种类型小说特色。1980年以《死亡陷阱》(Death Trap)拿下“美国最佳剧作奖”。1997年出版《失婴记续集》(Son of Rosemary)后宣告封笔。莱文一生作品不多,除了9部剧作之外,他只创作了7部长篇小说,然而每一部小说都脍炙人口,一经出版便名列美国畅销书榜首,并被改编、拍摄成了电影或电视剧。他曾数次荣获埃德加•爱伦•坡小说奖和其他文学大奖,为当今美国文坛颇具影响力的一位作家。2003年美国推理作家协会授予他“推理大师奖”,是对其毕生创作经历的充分肯定。惊悚小说之王史蒂芬•金对莱文有超高肯定:“他是技艺超群的瑞士制表巨匠,我们这些人看来像打工的三流货。”2007年11月12日,莱文因心脏病病逝于曼哈顿自家公寓,享年78岁。

《这完美的一天》创作于1970年,小说通过白描的手法不加渲染地向我们展现了一个高科技占主导地位、精神世界却是一片荒芜的社会画卷,深刻反映了当代知识分子对“乌托邦”理想产生的幻灭感和悲观情绪,堪与扎米亚京的《我们》、赫胥黎的《美妙的新世界》、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并称四大反乌托邦小说。

目录
 · · · · · ·

第一部 成长第二部 觉醒第三部 逃离第四部 反击

“这完美的一天”试读
 · · · · · ·

城市里到处矗立着毫无生气的白色的钢筋混凝土墙,巨大的建筑物层层叠叠,鳞次栉比,没想到,这空间十分局促的楼群中央竟然还保留着一大片地面被漆成了粉红色的露天广场,那是一个游乐场,约有二百名儿童正在那里玩耍、做游戏,负责看管他们的是十二名管理员,个个都穿着白色的衣裤相连的工作服。这些孩子大多裸露着身子,黄褐色的皮肤,乌黑的头发,他们有的在钻红黄两色的圆筒,有的在荡…

评论 ······

作为Dystopia类型的小说,很容易陷入一种类似老三部(《我们》,《1984》和《美丽新世界》)套路。这部小说同样在开篇也没有逃脱这个习惯性的写法。不过精彩的地方从第二章逐渐展开。人物奇普和丁香的塑造还是蛮丰满的,故事写得很顺畅,尤其是后半程发力的情节和桥段设计让整个小说的档次和质感一下子上升了好多。越读到后面越感觉像是在读Youth SF。另外,翻译得很老派,但是依旧保证整个阅读感的顺畅。不过…

还可以,三星半。故事精彩,情节曲折。尤其第一章很好,很有技巧。但后面像好莱坞大片,英雄拯救全人类,就有点无聊了。情节虽然很精彩,很有想象力,但写人性还是比较薄弱、幼稚的,毕竟是通俗小说。和《美妙的新世界》比较,差距还是有不小。周末连看两天,不错的消遣小说。

与其天天搬砖。不如完美生活

3.5

点击星号评分!

平均分 0 / 5. 投票数: 0

还没有投票!请为他投一票。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