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视的孩子 : 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视

0
(0)

被忽视的孩子
: 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视

作者:[美]乔尼丝·韦布(JoniceWebb)/[美]克里斯蒂娜·穆塞洛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副标题: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视

原作名:RunningonEmpty:OvercomeYourChildhoodEmotionalNeglect

译者:王诗溢/李沁芸

出版年:2018-10-22

页数:280

定价:49.00

装帧:假精装

ISBN:9787111608974

内容简介
······

还记得你的童年吗?或多或少,每个人都记得点点滴滴的童年往事。

《被忽视的孩子》这本书会帮助你意识到童年时那些“没有发生”的事、那些你“不记得”的事,向你展现未发生之事的后果:掌控你生命的无形之力。

童年遭受的情感忽视,会长期损害你的自尊、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童年情感忽视”领域开创者韦布博士,20年来专注该领域的咨询和研究,深度结合依恋理论和情商理论,撰写出这部开创性作品,帮你逐步掌握童年未能培养的情感技能,走出情感真空,与他人和世界重建情感连接。为父母提供有效方法,终结代际恶性循环,抚育出情感成熟的孩子;为咨询师提供有效工具,帮助存在童年情感忽视问题的来访者。

作者简介
······

乔尼丝·韦布博士(Dr. Jonice Webb)

童年情感忽视领域开创者,临床心理学博士。临床执业近30年,曾在三个大型诊所出任主任。目前在马萨诸塞州列克星敦开设私人诊所,专门治疗个人、夫妻和家庭的情感忽视问题。

曾登上包括美国国家公共电台在内的30多个广播电台,以及《芝加哥论坛报》《今日心理学》等许多国家级和国际性的报纸和在线媒体。创立首个童年情感忽视在线治疗项目。著有多部畅销书,包括《被忽视的孩子: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视》《被忽视的孩子2:改善你与伴侣、父母和孩子的关系》等。

目录
······

前言

致谢

引言

第一部分 奔跑在荒漠之中?

第1章 情感的“桶”为什么装不满 /2

传统健康父母的行为 /5

第2章 造成情感忽视的12种类型的父母 /14

类型1:自恋型父母 /15

类型2:专制型父母 /21

类型3:放纵型父母 /28

类型4:离异/丧偶型父母 /34

类型5:成瘾型父母 /40

类型6:抑郁型父母 /47

类型7:工作狂父母 /51

类型8:照顾伤病家属的父母 /56

类型9:成就/完美导向型父母 /61

类型10:反社会型父母 /66

类型11:孩子即父母 /74

类型12:“都是为你好”型父母 /77

第二部分 燃料耗尽?

第3章 被忽视的孩子,长大了 /82

1.空虚感 /85

2.反依赖 /90

3.不切实际的自我评价 /93

4.对自己毫无同情,对他人满怀同情 /98

5.负罪感和羞耻感:我到底怎么了 /101

6.对自己生气、自责 /104

7.感到自己有致命缺陷(如果人们真的了解我,他们不会喜欢我) /106

8.难以关爱自己和他人 /109

9.自我约束能力差 /112

10.述情障碍 /116

第4章 认知秘密:自杀倾向的特殊问题 /122

第三部分 重拾动力

第5章 改变是如何发生的 /136

阻碍成功改变的因素 /137

第6章 情绪的重要性及如何对待情绪 /140

1.了解情绪的目的和价值 /141

2.识别及命名你的感觉 /143

3.学习监控自己的感觉 /144

4.接受并信任你的感觉 /148

5.学习有效地表达你的感觉 /150

6.认识、理解和重视人际关系中的情绪 /153

第7章 自我关怀 /161

自我关怀第一部分:学习关爱自己 /163

自我关怀第二部分:提高自我约束能力 /190

自我关怀第三部分:自我安慰 /194

自我关怀第四部分:同情自己 /199

第8章 终结恶性循环:让孩子拥有你所缺失的东西 /205

1.为人父母的负罪感 /207

2.你已做出的改变 /208

3.识别出你身为父母所面临的特定挑战 /209

第9章 给治疗师 /227

研究 /230

识别情感忽视 /234

治疗 /239

给治疗师的建议总结 /247

结语 /248

情绪词汇表 /249

参考文献 /262

评论 ······

这才是心理学——照顾个体感受的学问。进化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是群体而不是个体,弗洛伊德、拉康,那是哲学偏玄学,色彩心理学、星座那是市场营销学,又名消费者心理学,23333。 书的前半是写如何认识自己的童年,后半部是写改变如何发生,看完整个人都踏实了,原生家庭、亲密关系,不就那么点事,纠结如我,简直愚蠢。 当然,感受不是被文字疗愈的,疗愈之后不行动那是鸡汤,但多一…

有用。最近读了几本通俗心理学,总体感觉是,能让人走出自己的死胡同,至少在了解自己的一些行为属于典型性、结构性的之后,能稍微放过自己一些,并从以往的研究中得到借鉴性的方法和思路,调整自己。某种程度上说,读学术史也是这样的过程。PS:这本书使我理解自己经常挨爸妈批评的一点原因是,我的自律能力真的很差劲。但是这种书总体存在的共性问题是解决方案过于理想化,要都那么容易,心理医生可能就该下岗了。

这些人的共性在于:看上去很好,童年也并不至于惨痛,但是缺乏自我同情、自我约束的能力,无法发现自身存在的意义感,无法依赖他人,无法向他人坦诚自己……等等。一边觉得“这就是我”,一边觉得“庸俗的人类又在找无谓的慰藉”

父母的情绪能力也决定了一个孩子的起点。精神上贫瘠的父母,自己一直活在匮乏之中,也不会有能力给到子女情绪上的照料。

点击星号评分!

平均分 0 / 5. 投票数: 0

还没有投票!请为他投一票。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